第一三八章 疑兵之計(第1/2頁)
章節報錯
比武結束,雲定興號令全軍,就地設帳,全軍休息,待各項軍需、輜重等籌備完畢後,於明日祭旗誓師,然後開拔起程。
到了晚間,李世民來到中軍大帳,單獨求見左屯衛大將軍雲定興。
雲定興聽說李世民求見,立即讓守衛軍士將他領入帳中。
李世民進帳,按照軍中規矩,向雲定興拱手施禮。
雲定興含笑點頭,讓他在旁邊胡床上就坐。
一般情況下,一個正七品的武衛,見到正三品的大將軍,簡直是敬若天神,膽小的會兩腿發顫,話都不知該如何說。
而李世民則不同,他見雲定興則沒有太多的拘束。
一則他是正一品國公李淵的兒子,是皇親國戚。
再加上雲定興曾任衛尉少卿,是李淵的前任和世交好友,李世民將其視作世伯,雲定興將李世民當作世侄。
因此,雲定興才對李世民另眼相看,不將其當作一般部屬。.
李世民和雲定興在一起,就如同與自家長輩交談。
兩人先是說起今日校場比武的情況,雲定興又將李世民誇讚了一番。
談起這次雁門救駕之事,雲定興面現憂慮之色,嘆道:
「軍情緊急,整軍時間太短,士卒軍容不整,而且多是步卒,戰力明顯不足,以這樣的軍隊去面對突厥騎兵,實在是無望建立奇功。」
李世民站起身,向雲定興拱手道,「末將有一計,可以不用打仗,即可為此次雁門救駕立下奇功。」
不用打仗,還可以建立奇功,這樣的話雲定興起初不信。
他心暗想,一個十幾歲的少年,沒有經過刀槍戰陣,能會有何奇妙之計?
但想到李世民今日出人意料的表現,雲定興又覺得李世民並非平常少年,或許也會有出人意料的想法,反正如今這個狀況,真正和突厥騎兵對上陣,是必敗無疑,不如死馬當成活馬醫,聽他說一說也無妨。
雲定興半信半疑,微笑看著李世民,「賢侄,你有何妙計,說出來讓我聽聽。」
李世民道,「大將軍,末將也是淺陋之見,能不能用,望大將軍裁奪。如不能用,還望大將軍饒恕末將妄言之罪。」
雲定興語氣溫和地鼓勵李世民,「賢侄獻計驅敵,何罪之有?盡你心中所想,但說無妨。」
李世民又向雲定興拱了拱手,說道:「那麼,末將就不揣譾陋,直抒拙見了。」
李世民認為,突厥只所以圍困雁門,是想湊奇襲之效,始畢可汗以為雁門守備不足,大隋援軍倉促之間無法快速救援。
但雁門軍民在至尊皇帝楊廣鼓舞激勵下誓死抵抗,已堅守將近二十日。突厥人精於騎射,卻不善攻城,圍困雁門這麼多日卻沒有將城池攻下,如今突厥軍隊銳氣已失,失去奇襲之效,即使再繼續攻城,也難破雁門。
現在的突厥軍隊處於進退兩難之地,如果就這樣撤走,心有不甘,但繼續圍困下去,只會空耗其力。
假使隋朝援救大軍到達,突厥軍隊就只有撤軍一條路可走。
雲定興認真聽李世民分析雁門的戰局,有理有據,條理清晰,句句切合實際。
他不禁頻頻點頭,對李世民投以讚許的眼神,鼓勵李世民繼續說下去。
分析完突厥軍隊的形勢,李世民接著談左屯衛府所屬軍隊的情況。
在見雲定興之前,李世民已經過深思熟慮,他十分有把握地斷言,「我們此去,能夠參加戰鬥的機會幾乎沒有。」
聽到李世民這樣說,雲定興有些奇怪,他問李世民,「何以見得?」
李世民據實分析,「長安距雁門一千五百里,騎兵晝夜兼程五日可到。我部多是步卒,即使晝夜急行軍,到達雁門最少也需半月。」
「我部軍隊到時,如突厥已退,雁門之圍已解,則沒有奇功可建。但是大將軍已用實際行動,向至尊皇帝顯示了自已的忠君之心。雖然無功,卻贏得了陛下的信任。」
雲定興點頭,「如那時至尊皇帝被困之難已解,我等雖然無功,亦當歡欣鼓舞。」
李世民接下來說出自己的重點,「如若我部軍隊到時,雁門之圍未解,大將軍就可不戰,而立下奇功一件。」
李世民的話引起雲定興的極大興趣。
他迫不及待地問李世民,「不參戰,如何可以建立奇功?世侄有何奇計?」
李世民稟道,「大將軍可讓人多準備鉦、鼓、旗幟,按十萬大軍的數量配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