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定興不解,「我部才一萬多人,要這麼多鉦、鼓、旗幟有何用?」

李世民向雲定興解釋,「十日之後,突厥軍隊已圍城一月有餘,那時已成疲憊之師。」

「大將軍準備這些東西,到時就可用疑兵之計,製造援救大軍到達的假相。突厥軍隊聽說我部大軍來援,必不敢應戰撤圍而去。」

雲定興以為此計可行,邊聽邊頻頻點頭。

李世民見雲定興讚許的神情,接著說道,

「鉦、鼓、旗幟備齊之後,大將軍可命全軍將士輕裝前行,加快行軍速度,以求早日到達雁門,也可派人乘快馬先到太原,在太原準備鉦、鼓、旗幟,等待大將軍到來。」

「大將軍率軍到達太原之後,即將鉦、鼓、旗幟發放給士卒,大造聲勢。」

「白天,讓騎兵在前,路上捲起滾滾煙塵,展開旌旗,拉開行軍隊伍的距離,幾十裡連綿不斷。夜裡,則鉦、鼓相聞,響聲震天,可傳十幾裡。突厥人定以為隋朝馳援大軍已到,心中恐懼,認為再攻雁門已無勝算,必會撤圍而去。」

雲定興聽完李世民所獻疑兵之計,決定依計而行,他連夜安排人員儘可能多準備鉦、鼓、旗幟,不足部分派快馬前往太原購置。

第二日,左屯衛大軍祭旗誓師後,開拔起程。

雲定興命全軍輕裝急行。

大軍九月初一離開長安,九月十二日到達太原。

從太原向北,騎兵在前,步卒在後,一路旌旗招展,隊伍綿延幾十裡,蕩起滾滾煙塵,造起隋朝援救大軍到來的聲勢。

兩日後雲定興所部到達忻州。

楊廣探知大軍將到的訊息,暗中派使者去見義成公主。義成公主派人警告始畢可汗,「大隋諸郡援兵已至忻口,想破雁門已是無望,不如撤圍而去。」

九月十五日,突厥始畢可汗見已無勝算,解去雁門之圍。楊廣派人出雁門城偵探,見山谷皆空,再無突厥一兵一卒。他派遣二千騎追擊,追至馬邑,俘獲突厥老弱二千餘人而還。

楊廣見到隨後趕到的左屯衛大將軍雲定興,才知道他所用的是疑兵之計,讚賞雲定興,忠心可嘉,有勇有謀。從此之後楊廣對雲定興益發信任。

眾位大臣怕突厥人探出虛實,去而復返,都勸楊廣即刻離開雁門城。楊廣聽從眾位大臣的建議,當日離開雁門,三日後到達太原郡。

大隋至尊皇帝楊廣,雁門脫困後,未到長安,從太原郡直接駕臨東都洛陽。

雁門守軍一萬七千人,有一千五百人受到封賞。赴雁門救援的軍隊,因未與突厥人謀面,未建軍功,楊廣也不曾提及對赴援將士的獎勵。

十月,李世民隨左屯衛大將軍雲定興返回長安。此次隨左屯衛大將軍到雁門救駕,李世民獻下奇計,卻寸功未立,一切的努力都為別人做了嫁衣。

皇帝吝嗇,李世民卻不惜金,對跟隨自己出徵的二百多名士卒、親隨,為了表示慰勞,李世民每人賞錢十緡。

月餘未見,觀音婢見李世民安全返家,心中歡喜萬分,互訴離別之情之後,觀音婢取出李淵送來的書信。

李淵在信中告訴李世民,剿匪軍隊組建之後,他於七月率軍至龍門縣圍剿盜賊母端兒,初戰告捷,大獲全勝,他讓李世民接到信後,儘快到河東與他會合。

李淵從河東派人向李世民送信時,他並不知道李世民已隨雲定興出征救援雁門。如今時過境遷,李淵已離開河東郡,回到太原郡晉陽官署。

李世民和觀音婢商量,近日就去晉陽和父親李淵會合,但時間並不用趕得太急。

歇息數日,李世民和觀音準備起程去晉陽。因奉書、執棋年齡已大,不便隨行,觀音婢就委託母親高秋娘,讓她替自己做主,在陪嫁給自己的城西二十里鋪別院,為奉書、執棋選個好人家。

行前,李世民到左屯衛將軍府向雲定興告假,告訴他李淵在河東、山西剿匪相招之事。

隋朝時的府兵,都是戰時徵召,戰後各回各處。雲定興也沒有理由將李世民留在長安,就欣然同意他的請求。

告別雲定興,回到唐國公府,李世民又讓陸崢重新召集二百名騎兵,作為去晉陽保護唐國公府家眷的扈從。

觀音婢帶上丁娘子和覃蘭、侍琴、新竹、展畫四個貼身奴婢,以及侍奉李淵的兩個婢女紫芙、青雁,另外又挑選三四十名家僕奴婢隨行。

一行人十月中旬從長安出發,十月底到達晉陽城河東、山西尉撫大使官署。

天高任鳥飛,海闊憑魚躍。

從此,李世民、觀音婢這一對愛侶,才真正開始夫妻攜手共謀天下。

為您提供大神復冰的《春遊曲》最快更新,為了您下次還能檢視到本書的最快更新,請務必儲存好書籤!

第一三八章 疑兵之計免費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