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兩百零三章 三家遊戲(第2/2頁)
章節報錯
(二)神仙“吃人”:只要供奉。
而天界則需要凡人提供的供奉、神祇、廟堂來供養山神土地等基層神仙體系,順便為玉帝老君等提供奢侈品資源。換句話說人間的供奉直接決定了天界神仙的生活品質。
原文第六回觀音舉薦二郎真君:
甚至玉帝等頂級神仙也要享受人間煙火。第八十七回:
玉帝道:“那廝三年前十二月二十五日,朕出行監觀萬天,浮游三界,駕至他方,見那上官正不仁,將齋天素供,推倒餵狗,口出穢言,造有冒犯之罪,朕即立以三事,在於披香殿內。”
玉帝為此還專罰鳳仙郡三年無雨以立天威。妖需要吃人來保證自己的生存,而天界則需要凡人供奉以維持整個神仙體系。妖吃的人越多,天界得到的供奉就越少,神仙體系也就越不穩定,所以妖神兩界的對立是基於經濟基礎導致的必然結果,經濟基礎之所在則上層建築絕不能改變。天界對妖精的態度一貫都是無理由打殺(除非你有極高仙緣能夠“招安”),此舉完全是基於物種利益之別,而非好與壞、
善與惡、正與邪的分別,即便是確保車遲國風調雨順的虎鹿羊三力大師也是該死的,就算是殺人越貨理應萬死的逆子草寇(第五十六回)也是不能殺的。正是有這些惡人才會有更多的人來供奉佛祖以求庇護,但是妖精吃人卻直接削弱了天界的的影響和控制力,自然是不能饒命。從根本上說西遊世界中的大慈大悲、普度眾生不是客觀的公平公正,而是基於天界利益所做出的價值判斷,這就是《西遊記》深層次反映的正邪取向的問題:神妖對立並不是正義與否,而是利益取向的區別。
三、神仙也並非全知全能。
在《西遊記》當中,神仙並未像我們想象的一樣全知全能,神仙也有自己未知不解,無能為力之事,也正是在這個前提之下,才有動力推動事情的發展形成世間之變數,才有了西遊世界中萬事萬物的蓬勃與發展,否則所有都在神仙預知控制之中,則結果早已註定,起因則無關重要了,那也就沒必要推動取經之事了。
孫悟空出生之際,驚動天庭,但身為天地共主之玉帝居然不知其然,並派出千里眼、順風耳二神去打探訊息,回來得報。若玉帝全知全能,何必又派千里眼順風耳前去打探呢?
而且該文當中還透露了一個訊息,也就是悟空的出生只有天庭內部人知道(輕描淡寫的“不足為異”,沒人把悟空當回事),也就是說當時第一時間得知悟空出生之時只有玉帝,太上老君和如來佛祖並不知情。但是由於老君與玉帝的****的體制,再加之老君好廣授仙緣訪寶求物的個性為後來點化悟空埋下了伏筆(後文詳細分析)。但可以確定的是此佛祖此時還對此事一無所知,畢竟那時對西牛賀洲佛祖還並不能有效控制,東勝神洲就更是鞭長莫及了。
其實神仙並非全知全能這個事情,其實很好理解,不光是設定如此,而且也是邏輯形成的必然之意。這個命題就是著名的“上帝悖論”:
文藝復興時期,教廷依舊揚言“上帝萬能論”,但是有位學者提出“讓上帝造一塊自己也搬不動的石頭”,短短數語卻致羅馬教廷於死地。
甚至早在公元6世紀時,偽狄奧尼修斯就指出了“全能悖論”以及《使徒行傳》中辯論上帝是否能夠“否定自己”等,後續托馬斯·阿奎那對於全能悖論提出過一個更深刻的問題,即“上帝能否創造一個內角和不是180°的三角形“,與上述“上帝悖論”如出一轍。所以從邏輯的角度講,從推動整個西遊世界的故事情節的發展角度講,神仙必然是必然不是全知全能的。那神仙既不是全知全能,又何以區別於三界之內的繁生大眾呢?
其主要的區別則在於掌握了資源的多或寡:
凡間百姓妖魔所掌握的資源無非是養家餬口之糧蛋肉蔬之類,用以維持是僅有的溫飽生存而已;帝王將相則可坐擁富貴榮華,錦衣玉食之流,此生無憂矣;但這些相比於神仙,甚至高等級的神仙可以享用天地形成的至上法寶,享受吸天地精華之人參金丹蟠桃之類,以至可使自己長生不老,而凡間的資源則不可能達到如此之地步。所以福祿壽三仙才說自己是“神仙之宗”,做神仙的目的就是無限的“福祿壽”之資源,其所處的平臺不一樣所獲得的資源豈能是同一個數量級能夠比擬的?一顆蟠桃,豈是人間所有的繁榮富貴所能想象的?
四、契約精神和道德
在西遊世界中可以大致將主要構成分成三種:神仙類、凡間人類和妖魔類,這三者之間相互牽制,制約共生的關係構成了主要的政治生態。凡人是神仙妖怪的連線點,凡人因怕妖而奉神,妖魔吃人飽腹,神仙拿人的供奉而保人殺妖,天下生物萬萬千千皆可修煉以致妖魔獵殺不絕,此種鬥而不破,和而不決的迴圈才是西遊世界的主旋律。
在西遊記的世界當中,契約精神多限於本利益集團內部治理的約束,比如儒釋道三家共同劃定取經之後的世界利益格局,妖魔佔山劃區分治的割據體系,凡間國與國之間的關係等等。但是契約精神存在的基礎就是實力的保障和利益的交換,沒有實力做後盾,沒有“保護費”的繳納就不會有穩定的“契約”關係,從這個角度講車遲國虎鹿羊三力大仙純屬找死,白骨夫人也是死得其所,這屬於真·螳臂當車之流。
鬥爭的地位要凌駕於契約之上,契約是也是權力鬥爭和妥協的結果,而並非基於天然的條文約束力。在古代社會中國和西方雖然都有契約精神的名號,但是大家其實都不把它太當回事兒,直到西方文藝復興之後才真正緩慢艱難的將契約精神融入社會的土壤之中。在王朝只有權力才能有保障,有權則傾覆朝野雞犬升天,明王振、魏忠賢之流均屬此;沒權則身敗名裂九族俱滅,方孝孺、張居正都在此列,政治鬥爭才是古代許多歷史事件背後的最終邏輯。
所以看《西遊記》不能以當今之小資眼界去觀瞄,否則只見樹木而迷失於茫茫森林,而應站在時代的執行背景之下去審視宏觀格局,把握主要政治意圖之下再去以上帝視角審視所有行動之軌跡,才能有所收穫。
舉典型的例子,作為悟空本質上不是一個精於鬥爭,精於算計的角色,他對於整個世界的認識,尤其是大背景認識不甚到位,所以做出了一些在他認為看來是很合理的(打殺凡人蟊賊之類)但在佛家看來卻是難以接受的事情,因為悟空在一定程度上屬於對錯分明,而上級領導的佛家則關心的是局面和結果,沒有對錯,只有利益與否,只能說悟空不懂或不願懂儒釋道三家的遊戲罷了。
您可以在百度裡搜尋 我的女朋友是九叔傳人 八零書屋查詢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