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七章 所謂襯托的物件(第1/2頁)
章節報錯
這裡祝守一還是接著上文給阿九講解一番。
當然這次是緩和角度。
在《西遊記》中,唐僧是該斷絕七情六慾的聖僧,他悲天憫人,慈悲為懷,可是他畢竟還是個人,他仍有許多人性的弱點顯現。相對於火眼金睛的英雄人物孫悟空來說,唐僧經常顯現出的是膽小、迂腐、窩囊、膿包樣,時時落淚,一點都不堅強,無能又總是處處牽制別人,可偏偏唐僧卻是取經任務中最重要的一個人,也是取經五聖中唯一的一個凡人。
歷來的文學批評家,對於《西遊記》中的唐僧向來是貶多於褒。有人認為唐僧懦弱無能,膽小如鼠,聽信讒言,是非不分,自私可鄙,優柔寡斷,昏庸糊塗,幾乎是屢教不改,在取經集團中,他既不是精神力量,也不是實際的戰鬥者,竟是一個百分之一百的累贅,至於他在取經事業中的作用,說得不客氣些,應當是個負數,他的眼淚多於行動,沒有白龍馬就寸步難行,沒有孫悟空將萬劫不復。如果一定要說唐僧也有作用,那麼,他的作用是一個傀儡、一尊偶像、一塊招牌,只因他是如來的犯錯誤的大弟子金蟬子轉世,要靠他這塊招牌才能取到經。
其實以唐僧一介凡人的身分,遇到妖魔,自然是膽顫心驚,哀哀哭泣,若是我們遇到如此景況,相信應該也是同唐僧一樣嚇得心魂俱失。唐僧僅僅是一個凡人,既然是凡人,他身上就會出現凡人所出現的種種弱點,故而在《西遊記》中吳承恩對唐僧的描寫十分符合人物形象的身分。而唐僧的缺點之所以會特別突出,主要也是因為讀者對其有所期待。他是御弟聖僧,他是如來的大弟子金蟬子轉世,所有人對他都抱有期待,也因此對於他顯現出來的凡人那一面,變得越發不能忍耐。《西遊記》第五十六回中,李卓吾的總批寫道:唐三藏甚是腐氣,可厭!可厭!
在第五十七回中,李卓吾的總批甚至還這麼寫道:行者雖是假的,打死唐僧,亦是快事;不然,這等腐和尚,不打死他,如何?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吳承恩塑造的這個唐僧,真的是功力到家,讓人對他描寫的這個“迂闊”、“固執”、“糊塗”、“是非不清”、“動不動就唸起緊箍兒來”的這個腐和尚,著實氣惱不已。
祝守一覺得可以從以下針對唐僧呈現出的幾個凡人的形象,做一分析與討論:
1.軟弱愛哭,膽小害怕
《西遊記》的主角不是三藏,而是悟空;三藏是個“膿包”、“一頭水”、“信讒言”、“皂白不分”、“耳軟心活”,遇到困難就“魂飛魄散”、“紛紛落淚”,是書中的“丑角”、取經的“傀儡”。
在《西遊記》中,唐僧經常落淚,剛開始悟空驚訝於師父竟然如此膿包,對於這樣的唐僧,悟空著實感覺不耐且暴跳如雷。在第十五回中,孫悟空與唐僧師徒二人走到蛇盤山鷹愁澗,一條白龍從澗中鑽出來將白馬鞍轡一口吞下肚去。悟空將自己所見告訴唐僧,唐僧先是說悟空看錯了,然後聽到悟空再三確認後,竟然淚如雨落。
剛開始悟空對於唐僧軟弱愛哭這點,著實難以忍受,但漸漸地到了後來,悟空對於這點似乎已經比較能夠釋懷。或許是因為對唐僧有了比較深厚的感情,也或許是因為體認到唐僧就是肉眼凡胎,之後再遇到唐僧哭泣時,悟空都能平靜以對。甚至在探勘地形時,會想著是否要跟師父報告實情?悟空有時會說善意的謊言,因為若是說實話,“師父他不濟事,必就哭了”。西遊記四個角色裡,唐三藏是最沒本領的人物,既不能平妖,又不擅變化,更不會騰雲駕霧,他在西行路上碰到妖怪,除了戰戰兢兢哭哭啼啼和發出“徒弟啊!怎麼辦?”“徒弟啊!救救我吧!”呼聲之外,一籌莫展。
唐僧不但多愁善感,還膽小愛哭。從第 13 回一取經之始就開始掉淚,一路跋山涉水,經過重重的磨難,到第 98 回,遇到困難和妖魔時,仍然滿眼垂淚,可以說在膽量上,一點成長都沒有。
而歷來對唐僧的負面批評除了軟弱愛哭之外,就是他的膽小。軟弱不濟來自唐僧對外在環境的驚懼害怕,不論是大自然的險峻或是妖魔鬼怪的威脅,只要遇到不順他心意的,他便一副膿包樣,怪不得悟空和八戒都曾說過他“不濟事”。
唐僧會這麼膽小有一部份的原因是因為他不夠信任悟空。悟空是五百年前大鬧天宮的響噹噹人物,天上神仙有許多都敬畏他三分,更不用說各方妖怪了。
一開始或許唐僧還不清楚悟空的本領,但經過幾次悟空的搭救後,對悟空應該有點信心才對。即便對悟空沒有信心,也該對觀音菩薩和如來佛有信心才是。想來是因為唐僧心底對悟空懷有很多複雜的情感,所以沒辦法敞開心懷相信悟空,再加上悟空一直無法受他控制,並且常常藉機消遣他。所以唐僧除了對於悟空不能全然信任之外,也不太喜愛這個能力遠遠凌駕在他之上的徒弟。而唐僧的個性又比較軟弱,於是在面對事情上,讓人感覺特別的膽小。
其實從凡人的角度來看唐僧,便可以瞭解唐僧再取經的路途上如此膽小軟弱,實在是情有可原。更何況在取經的路途中,遇到的不只是單純的強盜和山賊,還有更多擁有高超本領及厲害寶物的妖魔鬼怪。而這些妖魔鬼怪大多都把他當成一塊嘴邊肉,總是垂涎三尺迫不及待地想把他吞下肚。面對如此情景,毫無法力的唐僧,除了依靠法力強大的徒弟之外,也只能恐懼流淚。在書中每次經過高山峻嶺,杳無人煙之處,唐僧都會心驚膽顫,想是因為每次被妖怪抓走的地點,多是在這崇山峻嶺之中。
在書中,出現唐僧膽小害怕形象的章節實在是多不勝數。而在《西遊記》中,唐僧常常害怕得“魂飛魄散”、“幾乎諕死”、“諕得滾鞍落馬”、“諕得戰戰兢兢,口不能言”、“諕得打了一個倒退,遍體酥麻,兩腿痠軟”……,書中唐僧膽小至極的形象躍然紙上,和悟空那副天不怕地不怕的英雄姿態相比,更顯得突出了。想來這也是作者想達到的效果之一,唐僧越不濟事,悟空和唐僧相較起來就更令人覺得神通廣大了。
2.好逸惡勞,六根未淨
歷史中的玄奘大師,為了要西天取經,在行前做了許多準備。當時雖然國家不許,但他一直在等待偷偷西行的機會。
在等待的同時,他開始鍛鍊身體,因為他知道前往西天取經的路程非常艱難,若沒有強健的身體,勢必無法到達;他開始和西域來的僧侶或商人學習天竺的語言,因為他知道若是他沒有學會天竺語,他無法一窺佛法的奧妙,更不能達到自己窮究真理的目的。經過漫長的十七年,玄奘大師終於取經歸來。《西遊記》中唐僧長老則和歷史中的玄奘大師相差甚遠。他是奉詔前往西天取經,雖說他是自告奮勇,但他對西天完全沒有概念,在第十二回,太宗問唐僧何時可回時,唐僧竟然如此回答:
太宗笑道:“御弟啊,這一去,到西天,幾時可回?”三藏道:“只在三年,徑回上國。”
取經的路途十分漫長,書中記錄是十萬八千里路,以唐僧以一個凡夫俗子,要達成目標著實困難重重,而唐僧竟然回答三年就可回來,從這回答就可以看出唐僧無知的程度。
哪知道情況和他設想的完全不一樣,他滿懷信心地出發,在路程中越來越害怕,不但經常遇到土匪強盜,妖魔鬼怪也從來沒少過。因此他逢山哭,遇水憂,沒有一日不愁悶,還經常向悟空抱怨路途遙遠,何日可歸?
悟空也經常勸慰唐僧,在這種時候,總讓人有一種悟空才是師父的感覺。在第四十七回,唐僧和悟空的對話,哪裡有一個得道高僧的風範?在此深山峻嶺中,哪有人家可以化齋?但在唐僧的要求之下,悟空也只好無奈地去化緣。在《西遊記》當中,有許多次災難都發生在化齋之時,不是在等待中被妖魔所捉,就是誤入妖魔的陷阱,難得一次唐僧自告奮勇自己去化齋,也是羊入虎口,自己闖進妖精的洞府裡去。由此可見,口腹之慾常是造業之始,而唐僧確實是常受**之苦的。在第四十三回,悟空忍不住笑了唐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