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祝守一而言,其實這件事就是比較複雜的事。

但若是涉及到他擅長的領域,那他自然是想要給出一些自己的意見的。

而這裡阿九問了祝守一一個很有趣的問題。

那就是說起唐僧,這個西遊裡面最主要的人,他是一個怎樣的人?

這點祝守一覺得可以詳細講講的。

首先我們需要知道,《西遊記》中唐僧的形象與歷史事實中的唐玄奘的形象有著根本的不同。從個體形象而言,唐僧是一個偉大的文化僧侶,是華夏古代歷代取經者的形象代表,玄奘在孤身一人的情況下,獨自上路,幾萬裡的路程,兇險莫測,沒有任何的助手和同伴,期間遇到的危險,可謂九死一生。

然而他都能化險為夷,甚至以自己的坦蕩和虔誠,感化了很多攔路搶劫的強盜,使他們洗心革面,重新做人。他又以自己的智慧和廣博,贏得了路途中各國君王的賞識。他的旅行,不是侵略,不是掠奪,不是展示,也不是遊山玩水,而是憑著自己的無上勇氣、虔誠和毅力,來探詢宗教、哲學、文化上的真理。從整體意義而言,唐僧是佛在古代華夏霞的地位與處境的一種象徵。

唐僧帶給人的誤解很大程度上與其人格表現的形態有關。成功的文學形象其展現的人格往往具有隱蔽性的一面,除了它直接呈現給讀者的行動,還應該在這些行動的細微處隱藏著行動的原因以及不被人注意卻正體現了人物本心的“內語言”。

“似扁型而實圓型,似蒼白而實豐滿”。“似”的就是表面的現象,也就是人們通常所以為的,而“實”的才是真正的內蘊,也即隱蔽性人格。分析一個角色,應該從“實”處著眼,而不是以“似”時為真。如果我們能夠拋開對於唐僧的成見,靜下心來仔細玩味書中關於唐僧言行的描寫,就不難發現這實在是一個包含豐富,複雜多面的人物形象。唐僧形象具有複雜、多面的矛盾的人格。而中唐僧之所以擁有複雜人格,其實具有深刻的社會歷史根源。

明代是歷史上思想自由和人***發展淋漓盡致的時代,《西遊記》在明代淡化神像,開始重視個性的時代環境中孕育而成,書中很多人物的塑造都打破了以往的單一扁平模式且多具有人性美。第一個層面,他是取經事業的領導人,取經大業的重擔要求他性格內斂,但他又經常不堪重負,故而其人格心理多表現為怯懦與恐懼。“儒”的層面在其中發揮主導作用。第二個層面,唐僧從骨子裡是一個詩人氣質很重的人,具有很強的名士風流情結,其最為突出的表現為臨風而泣、對月傷懷的多愁善感,以及對深情與真率的不懈追求。

那麼祝守一可以從多個方面來看唐玄奘的僧侶形象。

1.面貌清奇,丰姿英偉

《西遊記》中,唐僧出色的外表是故事中很重要的一個特點,他所經歷的大半災難,大多都是因為他的“身體”來的。不論是人間的女王或是女妖,皆被他的颯颯丰姿迷得神魂顛倒。而歷史上的玄奘大師膚色白皙,舉止優雅,態度雍容,是個相貌堂堂、氣宇軒昂好男兒,《西遊記》中,唐僧出色的相貌想是據此而來。

《西遊記》中,首次提到唐僧的相貌是太宗設午朝,著魏徵齎旨,宣玄奘入朝,準備送唐僧錦襴異寶袈裟及九環錫杖給他。

唐僧穿了袈裟,持了寶杖,長安城萬人空巷,全部的人都爭相來看唐僧,誇獎他“好個法師,真是個羅漢下降,活菩薩臨凡。”,而玄奘進到寺裡時,僧人出寺來迎,“一見他披此袈裟,執此錫杖,都道是地藏王來了。”或許菩薩致贈的袈裟和錫杖讓唐僧的儀表大大加分,但若非他本身的相貌非凡,也無法顯現出如此莊嚴的法相。

而吳承恩在《西遊記》中,刻意安排了三個面貌醜陋的徒弟給唐僧,是有其用意所在的。面貌清奇的唐僧,懦弱無能,在前往西天的艱險路途中,他連靠自己化一頓齋飯都有問題;相反的,面貌醜陋經常把人嚇倒的徒弟們,各有各的本領,與他相較著實有用多了,這點也是唐僧心知肚明的。

《西遊記》中對唐僧和悟空的長相描寫著墨最多,作者極言唐僧之俊秀,悟空之醜陋,用行者醜陋的相貌襯托唐僧的俊秀,從醜陋有用,俊秀沒用這點反襯唐僧的無能。

從這些對話都可看出,在《西遊記》中,相貌和能力是成反比的。而在《西遊記》中,取經故事的主角已從唐僧轉變為悟空,故而從書中可見,不管在長相、能力與辨別是非等能力來說,唐僧都是和悟空大相逕庭的兩樣形象。

唐僧的俊秀相貌,除了是無能的一種象徵之外,也是他取經路上遭遇災難的一大原因。除了遇到女王女妖的苦苦相逼之外,連男妖對他都愛不釋手,這點想來跟他的白胖長相討喜有很大的原因。

華夏自古以來就有男色之風氣,期間隨著歷史而有所消長。而明代便是男風極為盛行的朝代。在《西遊記》我們似乎也隱約可以看到這樣的痕跡,老魔把唐僧抱住不放,我們可以猜測他並不是要吃唐僧,而是別有用心,而三怪的回答“此是上邦稀奇之物,必須待天陰閒暇之時,拿他出來,整制精潔,猜枚行令,細吹細打的吃方可”就更令人有無限的遐想了。從以上所述,我們可以得見眾人對唐僧的相貌喜愛的程度,真可以說不管男女老少,都愛唐僧,而唐僧也著實為他這出眾的外貌,吃了不少苦頭。

2.好善慈悲,不離善心

對於佛門戒殺的教義,唐僧是全心全意的遵從與推行。他慈悲為懷,關愛生命,在取經途中也一向是見苦救苦。不僅以身作則,還時常告誡徒弟。

唐僧和悟空最劇烈的三次衝突,皆是殺生一事。悟空剛跟著唐僧取經時,妖氣仍重,也尚未心服唐僧,為了悟空的好殺,唐僧可說是氣急敗壞。他曾把悟空氣走一次,趕走兩次,全都是因為慈悲為懷,無法忍受悟空視人命如草芥。在第十四回,悟空遇見六個強盜,他不但把六個強盜一個個盡皆打死,還剝了強盜的衣服,奪了他的盤纏,笑吟吟的走向唐僧邀功,三藏驚怒之餘,也訓勉了悟空:

【三藏道:“你十分撞禍。他雖是剪徑的強徒,就是拿到官司,也不該死罪;你縱有手段,只可退他去便了,怎麼就都打死?這卻是無故傷人的性命,如何做得和尚?出家人掃地恐傷螻蟻命,愛惜飛蛾紗罩燈。你怎麼不分皂白,一頓打死?全無一點慈悲好善之心。】

這一教訓,悟空受氣不得,就此跑了,後來雖迴歸唐僧身邊,但因為悟空屢犯殺戒,怒得唐僧把悟空趕跑了兩次。而除了對悟空諄諄教誨之外,唐僧對八戒也是經常提點,

在第七十八回,八戒對比丘小兒的命運毫不關懷,唐僧為此責備他毫無憐憫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