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時候祝守一相信阿九已經明白了許多了。

該說不說,祝守一覺得對於回答阿九的問題,他多少有些自豪感的。畢竟是顯得有幾分屬於男朋友的優越。

“那麼阿一,我這裡還有些疑問?”此時炳叔又是繼續詢問道。

“炳叔不妨直言便是。”祝守一明白,炳叔也是快言快語,想到什麼也便就問出口了。

“阿一,其實我一直覺得好奇,你說的孫大聖如此厲害。但他大鬧天宮時這麼厲害,十萬天兵都拿不住,但取經路上為啥誰都打不過呢?”

這個問題倒是有趣。至少祝守一是樂於回答的。

那麼這裡的問題其實是拆開兩個問題來看待。

炳叔在這裡問的是十萬天兵為什麼拿不住孫悟空。而且為什麼一個妖怪就讓孫悟空吃盡苦頭。

第一個問題,十萬天兵拿不住孫悟空

若這裡說的《西遊記》是86版電視劇西遊記,還是吳承恩寫的《西遊記》,還是現在網上各種戲說隨意解讀各種揭幕陰謀論版的《西遊記》?

如果說的是86電視劇版。那當時的拍攝背景,要求將孫悟空美化為“向天庭封建階級勢力開戰”的,“不畏強權”的英雄。所以才有“十萬天兵,拿不住一個妖猴”,才有孫悟空打上靈霄寶殿,瀟灑的坐在天帝龍椅之上,而玉皇大帝只能鑽到桌底的鏡頭,這是“敢把皇帝老兒拉下馬”的表述形式。這些在中其實是沒有的。

如果你要說的是吳承恩版。那十萬天兵並非拿不住孫悟空。事實上,十萬天兵對花果山形成天羅地網,孫悟空手下的猴子猴孫,包括那什麼結盟的七十二洞的各路妖兵,都被剿滅一空,完了還被放了把火,將好個花果山上的草木燒得乾乾淨淨。孫悟空這還不叫敗?

打贏哪吒和巨靈神又怎樣?這只是戰將對決,只是戰爭的一小部分。論單人武力值,關羽怕過誰了,最後不也走了麥城。是役,孫悟空手下操練經營多年的猴軍可以說是全軍覆滅,從一開始的有帥有旗有武器,還時不時能抓人來吃的妖軍,最後落得個連人類獵戶都鬥不過,根本就是從成建制的軍隊變成了一盤沙子,這叫大潰敗。和他結盟的七十二洞洞主全部慘敗,那些個妖兵妖將更是死傷無數。整個花果山及周邊的妖怪勢力可以說被清剿乾淨了,這是天庭勢力的一次大勝。

而如果你說的是網上各種陰謀論版的西遊記。陰謀論嘛,你懂的,話說一半,剩下的你自己想。至於這個陰謀能有多大,就看你腦洞能開多大了。陰謀論還有個特點就是,他的論據只有一半是真的,他會引用幾句中的原話,但並不會給你引用全,甚至中沒有說的,他都給你腦補上了。要說例子,現在的就有,就在這個問題裡有兩個回答,一個說兜率宮要行刺,一個說紅孩兒是太上老君的私生子。這種沒有原著原話來支撐的,論據只有一半,另一半全靠腦補的,看看就好。

那麼第二個常常出現的問題,一個妖怪就讓孫悟空吃盡苦頭。

這個其實很好理解。《西遊記》是華夏古代的經典,它的世界觀,是建立在華夏傳統世界觀的基礎之上的。而華夏傳統世界觀的基礎是什麼?

當然是周易。在周易的世界裡,所有事物都在演化,由生到盛,由盛到老,由老到衰,由衰到亡,由亡到生,一個大迴圈。而所有的事物之間,又有相生相剋的關係。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又是一個大迴圈。相生呢,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還是大迴圈。周易認為,所有事物都由這五行構成,而五行又是相生相剋的,由這些相生相剋的元素構成的事物,又是不斷由生到盛,由盛到衰,由衰到死,由死到生的演化的。

這就是古人的世界觀。簡單來說:只要你還在五行之中,你就一定有剋星。只要你還在五行之中,你就一定有變化,一定有老和滅。

所以古人為什麼追求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不在五行中,這得多牛逼啊!你想想。不在五行,不受事物演化規律的影響,真正的不老不死,不生不滅,這是成佛的境界。

然而,當時的孫猴子,還沒有成佛,顯然是在三界五行之中的。只要你在五行之中,你就一定要受五行規律的影響,換言之,一定有東西能克你。

大戰紅孩兒當中就講過,孫悟空怕煙,而這個病根,其實還是在八卦爐裡落下的。

又有很多地方,孫悟空承認,他其實是不適應水戰的。

鬥琵琶女那裡,孫悟空被蠍精尾巴上的”倒馬毒“蜇得夠嗆,而這蠍精卻又極其懼怕昴日星官——二十八星宿中的大白公雞。這正是一物降一物,萬物相生相剋的道理。你要說昴日星官能打得過孫悟空嗎?你說呢?

所以在華夏古代世界觀中的很多事情,說到打架,並不是“武力值”這麼個簡單的因素來決定一切的。古人認為每樣事物都有其剋星,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但不代表水就能克木,相反,水還生木。

簡單的拿A打贏了B,B打贏了C,所以A為什麼打不贏C呢?那麼這些問題來問華夏古代價值觀體系下的作品,自然是徒勞的。

當然,那些陰謀論,也就由此得到了市場。讀者不去學習周易,不瞭解古代價值觀,自然就讀不懂當中使用的“語言體系”,讀不懂,那就只能交給別人幫你讀懂,解讀權就落到別人手上了。

所以祝守一覺得“孫悟空大鬧天宮時這麼厲害,取經路上為啥誰都打不過?”

這大概是關於《西遊記》的問題裡,最常見的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