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阿一,你對於這本書的推崇是什麼時候開始的呢?”

祝守一聽了是想了想,隨即是笑著給出了他的答案:“大概是初中的時候吧。”

事實上,祝守一覺得自己以前也是有先入為主的想法的。

祝守一覺得86版西遊記這電視劇大概從上初中開始一直到現在就沒在看過,雖然因為小學時每年暑假重播把裡面的人物和故事情節記得牢牢的,但因為隔的時間太久、祝守一又比小學那會兒多讀了這麼多年的書。

那麼有一段時間祝守一再看《西遊記》時,忽然對這部電視劇甚至原文產生了一些“新”想法。

小時候看《西遊記》時,祝守一隻喜歡看孫悟空打妖怪;每次看到他歷盡千辛萬苦把那手不能提、肩不能扛的白胖和尚從窮兇極惡的妖精手裡解救出來時,祝守一就又一次沐浴在正義戰勝邪惡的光輝當中,講真,有被爽到,以至於祝守一八歲那年暑假在家裡追《西遊記》追得神魂顛倒之際、電視臺訊號突然斷了,坐在沙發上嚎啕大哭,一邊哭一邊大喊“八戒沒有了!”

此一名場面給祝守一爸媽以及鄰居留下了不可磨滅的深刻印象。之所以寫上面那段,一是要稱讚一下八零年代電視劇製作者的審美水平到現在都不過時,在五毛不到的爛特效加持下能拍出那般精彩、緊緊抓住人心理的電視劇著實不易,另外就是這電視劇——或者說,本身——能夠穿越幾百年的光蔭依然能引起早就脫離創作歷史背景的讀者或觀眾的共鳴,這應該歸功於《西遊記》這部本身永恆的藝術價值——在今天的祝守一看來,《西遊記》絕不僅僅是一部明代神魔,因為其描繪的神、佛、魔、怪、人一體的世界早就超越了明代那個特定的歷史時期,可以和21世紀的今天產生共鳴或者互動。更誇張點說,《西遊記》在某個層面上,是對現代世界的一種隱喻。

為什麼說《西遊記》是對現代世界的一種隱喻?這個問題的答案可以從裡世界的構成談起。

總體而言,《西遊記》中的世界是由四部分構成的——神仙世界、佛世界、人世界和妖魔世界。雖然這四個世界同時存在於同一物理空間內,但支配每個世界執行的法則卻是不一樣的。支配妖魔世界的法則顯然是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裸的工具理性至上,所以每一夥兒大妖小妖都得有個妖怪頭兒,無論是金角銀角大王還是紅孩兒,反正就是得按照強弱來論資排輩。而相比於妖魔鬼怪,我們的胖和尚唐三藏簡直就是弱不禁風,所以大部分妖怪都想透過絕對優勢力量去搶奪唐僧、吃他的肉喝他的血好長生不老。這是妖魔鬼怪世界的法則。

至於支配神仙世界的法則——其實並沒有比支配妖魔鬼怪世界的好多少,如果說“好”的那部分在哪,我只能說,神仙們的顏比妖怪們更符合主流審美,而且大家名字都很莊重,沒有妖怪的江湖氣,另外就是穿得比較好。雖然神仙們每日裡衣冠楚楚地在天上瑤臺飲酒及不知道幹嘛,但支配神仙世界的法則和支配妖魔世界的法則其實也只隔了一層薄如蟬翼的紗而已。神仙世界說白了也是個弱肉強食、崇尚叢林法則與工具理性的世界。顯然,在這看似風度翩翩、溫情脈脈的世界裡,衣冠楚楚之下依然是對強**力的崇拜。

所以,當孫猴兒想要定海神針作為武器時,因為他能拔得出神針並把龍宮攪合得五迷三道,所以龍王不得不把定海神針贈予了他。而且,雖然支配神仙世界和妖魔世界的法則都是叢林法則,但妖魔們想要什麼就直接露出一副“老子就要吃唐僧肉”的嘴臉,非常直白,而神仙們則顯得虛偽得多——為了哄唸書不多、文化不高的孫猴兒就給了他個弼馬溫做,最後導致被大鬧了天宮的下場,屬實活該——所以,相比於妖怪,神仙們更加可惡。

那麼祝守一覺得有必要在這裡講一下吳承恩的原著西遊記究竟是一部怎樣的書?在燦若星漢的傳統文化寶庫中,它為何佔據如此重要的位置呢?讓我們一探究竟吧。

《西遊記》成書於十六世紀的明朝中葉,作者吳承恩,講述唐三藏、孫悟空、豬八戒、沙僧師徒四人(如果算上白龍馬,則為師徒五人)西行求法的故事。

唐僧取經,在歷史上實有其事。而唐代以後,玄奘西行故事廣泛流傳於民間,逐漸變得亦真亦幻、豐富離奇。明代中期成書的《西遊記》以玄奘求法故事為基礎,增加了大量的人物和奇幻多姿、趣味橫生的情節。《西遊記》一出,唐僧、孫悟空、豬八戒、沙僧成為家喻戶曉的人物,“大鬧天宮”、“三打白骨精”、“三借芭蕉扇”等故事膾炙人口,成為中國文化十分獨特而又引人入勝的一部分。

而取經緣起於如來佛普度眾生的一念。如來看四大部洲,只有南贍部洲,“貪淫樂禍,多殺多爭,正所謂口舌兇場,是非惡海”,於是動念要尋找一個大根器之人,讓他經歷千辛萬苦,到西天“求取真經,永傳東土,勸化眾生”。觀音菩薩領命,果然尋找到師徒五人,歷經九九八十一難,終於取得真經,五人同時修成正果。

話說唐僧師徒,各有來歷。唐僧前生是如來佛祖的二徒弟,名喚金蟬子。因聽法時打瞌睡,犯了輕慢佛法之罪,被貶下凡塵,託生成唐玄奘。

孫悟空本是東勝神州花果山水簾洞的石猴,因感人生無常,前往西牛賀州拜道家祖師修習長生不老之術,學會七十二般變化和筋斗雲。後來因為爭鬥之心不除,大鬧天宮,被如來佛祖壓在五行山下。

豬八戒本是天河裡的天蓬元帥,只因帶酒戲弄嫦娥,玉帝把他打了二千錘,貶下塵凡。沒想到走錯了道路,投在母豬胎裡,變成長嘴大耳的醜陋模樣。

沙和尚本是靈霄殿下的捲簾大將,只因在蟠桃大會上,失手打碎了琉璃盞,玉帝把他貶下界來,在流沙河遭受飛劍貫胸的懲罰,忍飢耐寒、吃人度日。

那白龍馬,本是西海龍王敖閏之子,因縱火燒了殿上明珠,被父王表奏天庭,告了忤逆之罪。玉帝把他吊在空中,打了三百,不日遭誅。

觀音菩薩來東土尋求取經人之時,正是唐貞觀十三年。唐太宗李世民召開水陸大會,請有道高僧,講經說法,那高僧正是眾望所歸的玄奘和尚。觀音菩薩化身成一個癩頭和尚,點化玄奘,去西天天竺國大雷音寺我佛如來處,求取大乘佛法。於是太宗與玄奘結為兄弟,派遣玄奘去西天取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