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一章 真正的意會(第2/2頁)
章節報錯
這個問題沒有標準答案。但人們可以找到很多線索,從中發現蛛絲馬跡。
《西遊記》裡還蘊含著一些樸素的自然原理。萬事萬物都是相生相剋的。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孫悟空神通廣大,法力無邊。人、仙、魔三界無不對其心有餘悸。他不僅可以降妖除魔,還可以剋制豬八戒和沙僧。而懦弱無能、膽小如鼠,一碰上妖魔就嚇得滾鞍下馬、涕淚交加的唐僧,卻是孫悟空最大的剋星。唐僧、孫悟空和妖魔之間,相互制約,相生相剋。
《西遊記》裡融入了很多人性的元素。人性裡的聰明、勇敢、機智、堅韌、樂觀等諸多積極因素,主要集中在孫悟空身上。人性裡的愚蠢、貪婪、好吃、好睡、好色等消極因素,主要集中在豬八戒身上。人性裡循規蹈矩、不偏不倚的中庸元素,主要集中在沙僧身上。領導人的多疑、武斷、昏昧、自負則集中體現在唐僧身上。
《西遊記》是一座寶藏,有很多東西值得去挖掘。它給我們的啟發太多,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巧舌如簧,道不盡其美;巨筆如椽,書不盡其妙。
人生的旅途,恰似一次遠征。誘惑不斷,挑戰不止。起決定性作用的,非沿途的險山惡水,而是人的初心和意志。行路難!行路難!不在水,不在山,只在人情反覆間。
而祝守一其實覺得西遊記開篇立意【欲知造化會元功,須看西遊釋厄傳】
造化即是因果,會元即是輪迴。
說,人要想明白因果、解脫輪迴,非看西遊記不可。
釋厄,則是:釋化苦厄,心經裡所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這也就暗示了西遊記的主題:說的就是人在自己的顛倒夢想中,屢遭挫敗,最終了悟空性,度了人生中的一切苦厄。
師徒四人即是一身三心
所謂的降妖伏魔,不過都是自己的心魔。哪有什麼師徒弟四人,分明就是四大皆空。
悟空悟空,了悟空性,便得清淨心。為什麼孫悟空逃不出佛主的五指山,哪裡有什麼五指山,那分明就是五蘊,著因著果的眾生面對五蘊:色受想行識,那一樣不是如同大山一樣被壓的喘不過氣來。悟空在還無法覺悟空性的時候,是絕對無法逃出五蘊這座五指山的。
而上不怕天、下不怕地的孫悟空為何單單受不了觀音菩薩教給唐僧的緊箍咒,縱有七十二般變化也斬不斷這金箍呢?
因為這金箍是金剛打造,而金剛是天底下最硬的物質,能斷金剛的天底下只有一部佛經,那就是金剛經,我們雖然都聽說過金剛經,但是大部分人並不知道金剛經的全稱叫做:《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而取經完成後孫悟空發現他頭上的金箍自己就消失了,這是因為這時候的孫悟空,已經悟到空性,而空性正是金剛經的主題。
相對應的緊箍咒,實際上正是大名鼎鼎的心經咒語。我們說師徒四人本是一人,唐僧表肉身、悟空表自覺之本心、悟能表覺他之愛心、悟淨表無上正等之清淨心。
人在自我修證的路上,最大的障礙就是五蘊不空,所以要悟空,而悟空之後,就勢必要升起度化他人的慈悲心,是捨身為人的菩薩心腸,是脫離男歡女愛的大愛之心。我們每個人都要捫心自問:自己能不能做到這樣的大愛,是名:悟能。
而一個人不但了悟了空性,修證到自覺;
而且也悟了能愛,修證到自覺覺他的菩薩境界,
那麼離成佛就只剩下最後一步,那就是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個無上正等正覺,是為究竟涅槃的清淨心,是名:悟淨。
西遊記看似一場紛紛擾擾的取經之行,實則是一步一臺階的自我修證之路,可以說是人生至高無上的終究修行之道。
顛倒夢想心向西,所以根本沒有什麼西天,一切都是我們的顛倒夢想,哪裡有真經供你取得,一切都在你的心中,證得即是取得,因為你本俱足佛性,一切都在你的心中,一念即可成佛。西天取經我們知道要走十萬八千里,而孫悟空的一個筋斗正好是十萬八千里,為什麼孫悟空不一下翻過去,把經取回來呢?
因為雖然人心本來可以一念成佛,但是人卻放不下凡心,凡心即是拋不下肉身這個臭皮囊,臭皮囊正是唐僧這個毫無法力的凡人,可見我們每個人都有上天入地的心,但是給肉身這個五蘊的障礙給羈絆住了,什麼時候你能無住生心,什麼時候你就能上天入地、金剛能斷、得大自在。《紅樓夢》裡也說:都說神仙好,只有兒女忘不了…
沒有凡心是梵心,孫悟空七十二變,看似變化多端,厲害無比,實際上正是暗示凡人的心念太雜亂了,整天胡思亂想、隨境生心,早已經找不得自己那顆真心了,已經被塵閉久已,不見光明,所以頭疼,所以好鬥,所以不得自在。
西天一行終於完成,悟空被如來授記鬥戰神佛,也象徵著我們每個人終有一天會跟自己的真心和解。
其實祝守一覺得,每次對於這本書的瞭解,就是一次對於人生的履歷呀。
您可以在百度裡搜尋 我的女朋友是九叔傳人 八零書屋查詢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