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阿一,其實你覺得這是一部怎樣的作品呢?”

這點祝守一可沒想到九叔會這麼問他。

從剛才的到現在,九叔很明顯在這方面的話題裡沒有過多參與。但祝守一明白,像九叔這樣見多識廣的人肯定是有一些個人的見解的。

所以祝守一明白,自己在面對九叔的這個問題的時候,那就不能太過隨意了。

而是應該要做到盡善盡美的回答這個問題。

但九叔的這個問題,可不是這麼容易回答的。

祝守一可以從原著入手。

祝守一覺得西遊記——一部艱苦卓絕的僧侶遠征記。

其實提到西遊記,很多人想到的,可能是各種影視版本。其中最為公認的經典,數楊潔導演,六小齡童等主演的86版《西遊記》。這版電視劇,給我們的童年留下了太多美好的回憶。很難想象,沒有《西遊記》的童年,天空是何等灰暗,記憶是何等苦澀。

可能由於電視劇太經典,很多人會一直沒能靜下心來通讀原著。總以為,這麼經典的電視劇,肯定把原著要表達的東西,都展現得淋漓盡致,盡善盡美。而認真讀完這部古典鉅著後,祝守一發現,先前不讀原著的藉口,是那麼無知,那麼荒唐。

而若是一開啟原著,就被那古樸的氣息,美輪美奐的文字所吸引。

話說盤古開天后,經三皇治世,五帝定論,世界遂分為四洲:東勝神州,南贍部洲,西牛賀洲,北俱蘆洲。

東勝神州傲來國花果山有塊仙石,受天真地秀,吸日月精華,內育仙胞。一日迸裂,產一石卵。因見風,化一石猴。那石猴會行走跳躍,食草木,飲澗泉;與狼蟲虎豹為伴,獐鹿為友,獼猿為親。夜宿石崖之下,朝遊峰洞之中。發現水簾洞,被拜美猴王。為求長生不老之術,石猴開啟了艱苦卓絕的第一次西遊記。

石猴孤身從東勝神洲,兩渡重洋,歷時十數載,經過南贍部洲,到達西牛賀洲靈臺方寸山斜月三星洞。拜菩提祖師,取名孫悟空。學得筋斗雲,七十二般變化等諸多本領。回到花果山:震山林,闖龍宮,懾地府,鬧天宮。後被如來佛施**囚於五行山。鐵丸充飢,銅汁止渴。

五百年後,南贍部洲大唐丞相魏徵,夢斬涇河老龍。唐太宗李世民因失信於老龍,被其狀告冥府,取走魂魄,不省人事。幸魏徵至交,冥府酆都判官崔珪通融,為其增壽二十年。魄歸還陽,太宗驚魂不已,夢魘連連。為超度冥府亡魂,遂大赦天下,出榜招僧,修建水陸大會。洪福寺玄奘法師從眾僧中脫穎而出。

登壇講小乘佛法時,被觀音當場質問,稱小乘佛法不能超度亡靈。只有大乘佛法可以度亡脫苦,解百冤之結,消無妄之災。玄奘立表決心,願為大唐皇帝前往西方靈山大雷音寺,求取大乘佛法。觀音贈玄奘錫杖、袈裟,唐太宗與其義結金蘭。口稱御弟,號賜三藏。身負層層重託,僅帶少許隨從,唐三藏踏上了西遊征程。

唐僧一行三人,連馬四口,迎清霜,戴曉月,行至雙叉嶺,跳出一魔王。綁三人,食二從,得太白星扮老叟脫險。即出,猛虎咆哮,長蛇盤繞,幸獵戶劉伯欽相救。

五行山下,救出孫悟空,納為首徒;鷹愁澗邊,降伏小白龍,遂作坐騎。觀音院袈裟惹禍,黑風山熊羆為患。高老莊前,唐僧受託;雲棧洞裡,八戒被捉。黃風嶺,貂鼠精攝玄奘;流沙河,李木吒收沙僧。鎮元子兩難五莊觀,孫悟空三打白骨精。黑松林裡,唐僧逢魔;寶象國內,大聖歸來。青毛獅為妖烏雞國,紅孩兒作怪火雲洞。黑水河裡,西海龍子捉鼉;車遲國中,東土行僧鬥法。金魚雪阻通天河,青牛設陷金皘洞。西梁國裡,暗藏蠍子精;花果山中,假冒美猴王。火焰山,三調芭蕉扇;祭賽國,一洗寶塔冤。木仙庵玄奘和詩,小雷音師徒遭劫。朱紫國,孫悟空行醫;盤絲洞,豬八戒忘形。黃花觀唐僧中毒,獅駝嶺大鵬呈兇。比丘國,識魔救嬰兒;無底洞,取牌降奼女。滅法國弘揚佛教,隱霧山攘除豹精。鳳仙郡悟空勸雨,玉華洲兄弟收徒。金平府,三藏觀燈被攝;青龍山,四星來助擒牛。天竺國,捉兔辨公主;地靈縣,追魂救員外。

唐僧師徒歷時十四載,到達靈山,面見如來佛祖。因傳經士索要人事不得,遂傳無字白本。古燃燈佛得知,派坐下弟子白雄尊者作狂風,啄出白字經。唐僧師徒二上靈山,獻出唐王欽賜紫金缽盂後,取回真經。不料九九差一,通天河失信於老龜,墜水溼經。九九圓滿後,迴歸大唐。送經回國後,隨八大金剛返靈山受職。唐僧被授旃檀功德佛,孫悟空被授鬥戰勝佛。此二人座次,位居觀音菩薩之上。豬八戒被授淨壇使者,沙僧被授金身羅漢,白龍馬被授八部天龍馬。此三人座次位居諸菩薩之末。

《西遊記》的故事早已家喻戶曉。那公式般的情節,吸引力固然有限。而對古典文學愛好者來說,《西遊記》實在是不可多得的鉅作。徜徉在詩詞的森林裡,讓人流連忘返;遨遊在駢文的海洋裡,令人心馳神往。

《西遊記》雖是一部,它的價值卻遠不止在文學方面。它折射出宗教、政治、法律、社會等諸領域的問題。對我們瞭解當時的明朝社會有很高的參考價值。

在宗教方面,很多人認為,《西遊記》尊佛貶道。也有人認為其表面尊佛,實則貶佛。我倒覺得,這些想法都有片面之嫌。當時的中國,主要宗教有三派:儒、道、釋,而儒教並非完全意義上的宗教。故書中的宗教矛盾,主要還是道佛兩派。其實,作者的宗教觀是很鮮明的。他既非單一尊佛,也非單一崇道。書裡有好幾處尊佛。如,車遲國鬥法降道妖,祭賽國掃塔辨僧冤,滅法國施法剃光頭。也有很多地方諷刺佛教。

如,借豬八戒之嘴,說和尚是色中餓鬼。四探無底洞前夕,在鎮海禪林寺裡,老鼠精以美色為誘餌,吃了六個和尚。末尾幾回,天竺國近在佛祖腳下,仍有妖孽為患。

靈山藏經閣裡,傳經士竟索要人事。作者希望三教和諧統一。因為三教都是勸人行善,其各自的宗旨和教義並不矛盾。這一點在本書第四十七回開頭有明確交代。作者借孫悟空之口,對車遲國王說:“望你把三教歸一,也敬僧,也敬道,也養育人才,我保你江山永固。”載儒成聖,載道成仙,載釋成佛。作者的這一宗教觀,在末尾也有體現。如,孫悟空在全書完結時,已然成為三教歸一的典範和象徵。

《西遊記》裡有很多政治矛盾和階級鬥爭。如,在大鬧天宮及西行途中,道界、佛界、魔界有著各自的勢力體系和政治潛規則。佛道兩派既有矛盾,又有統一。既有爭鬥,又有合作。魔界是他們共同的政治敵人。《西遊記》在對待政治敵對勢力方面,尤為血腥殘暴。唐僧的弟子們,每到一處,對森林裡的靈界精怪,無不大肆屠戮,趕盡殺絕。這是完全不符合佛教教義的。

《西遊記》裡折射出來的法律問題,相信大家有目共睹。但凡有背景,有來歷的妖怪,甭管犯多**,造多大孽,通通倖免,無一例外。如通天河裡的金魚,每年食童男童女,荼毒生靈,為禍一方。觀音一籃提走了之。比丘國,鹿精作亂,一度成為小兒城。不是孫悟空要求上朝作證,南極壽星一來就想帶走重刑罪犯。大鵬金翅雕,惡貫滿盈。吃掉一國之人,卻未見其伏法。這樣的例子不勝列舉。號稱全書中最倒黴的黃獅精,沒見吃人害人,手下外出購物,一律使用人間通行貨幣,連點外賣也概不賒欠。就是這樣遵紀守法的山林精怪,也慘遭剝皮食肉,抄家滅門。也難怪大家為其鳴冤。

《西遊記》裡的社會,大概就是當時明朝社會的現實寫照。西行裡的人間國度,大多是“文也不賢,武也不良,國君也不是有道”。這些國度裡,政治生活和政策措施總是陰陽錯亂,顛顛倒倒,稀奇古怪,呈現出不祥的氣氛。百姓的生活,很少風調雨順。“一連三載遇幹荒,草子不生絕五穀。大小人家買賣難,十門九戶俱啼哭。三停餓死二停人,一停還似風中燭。”昏君無道,政治黑暗,官官相護,民不聊生。

談及《西遊記》,有一個焦點問題,似乎總能引起大家的興趣:為什麼孫悟空大鬧天宮時,所向披靡。西行途中,卻不堪一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