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二章 推崇的原因(第2/2頁)
章節報錯
玄奘沿途收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為徒,犯罪待斬的小白龍也化作一匹白馬,充作唐僧的腳力。師徒五人,同心戮力,征服重重艱險,經過九九八十一難,終於功德圓滿。
而祝守一覺得《西遊記》之奇,奇在境界。和玄奘取經不同,《西遊記》的故事跨越四大部洲、十方世界,不管是玉皇大帝的凌霄寶殿、還是我佛如來的雷音寶剎;不管是四海龍宮,還是幽冥地府;不管是波濤滾滾的通天河,還是烈焰騰騰的火焰山;不管是女兒國,還是朱紫國,都成為取經者表演的舞臺。其它雄奇、婉約、幽僻、險怪,種種境界,固無論矣。
《西遊記》之奇,奇在情節。石猴本是吸收了天真地秀、日精月華的一塊山石,說起出身,已然奇了。更奇的是,這石猴不滿足於花果山的富貴榮華、水簾洞的無拘無束,竟然發心修道。悟空學會七十二般變化,一個跟頭十萬八千里的筋斗雲,又在東海龍王的龍宮裡取得可以如意變化的定海神珍鐵,在太上老君的煉丹爐裡煉出火眼金睛,可以鑽天入地、呼風喚雨,已然奇了。更奇的是,縱然這猴頭神通廣大,仍然逃不出如來佛的手掌心。美猴王有真假、唐僧有真假、雷音寺有真假,已然奇了。更奇的是,連在西天極樂世界求取的佛經也有真有假。其它車遲國鬥法、五莊觀竊參、子母河懷胎、木仙庵談詩,種種奇情壯採、妙想天外,固無論矣。
《西遊記》之奇,奇在人物。在《西遊記》的世界裡,不光有世上凡人,還有多到數不過來的神佛仙怪;神佛仙怪裡,不光有佛家的如來、菩薩、羅漢、金剛,也有道家的玉帝、王母、老君、天王;不光有正神,也有各式各樣的妖魔鬼怪、魑魅魍魎。師徒五人裡面,白龍化馬已然奇了,更奇的是沙僧在流沙河吃人度日,一旦皈依正法,則吃苦耐勞、道心甚堅。豬八戒好吃懶做、色心不去,入贅高老莊,已然奇了,更奇的是孫悟空悟性奇高,善能降妖捉怪,以通天入地之能,一心保**凡胎的唐僧去西天取經。最奇之處,還是聖僧玄奘,一旦誓上西天,則九死不悔,雖然取經路上,處處都有要吃“唐僧肉”的妖魔鬼怪,憑了四位高徒的扶持和各方神佛菩薩的保佑,每次都能逢凶化吉、遇難呈祥,終於得上雷音,功德圓滿。
那這當中有何玄機妙理?俗話說:“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普通讀者欣賞的是《西遊記》情節的熱鬧離奇,語言人物的詼諧風趣,但瞭解中國修煉文化的讀者就不難發現,作為一部以修煉為主題的,《西遊記》處處充滿玄機妙理。
唐僧收悟空為徒之後,遇到的第一難就是六個剪徑強人,“一個喚作眼看喜,一個喚做耳聽怒,一個喚做鼻嗅愛,一個喚作舌嘗思,一個喚作意見欲,一個喚作身本憂”。這六個強盜,隱喻佛家所說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打死六個強盜,意味著排除**感官給修煉人帶來的干擾與煩惱。
九九八十一難,每一難都對應著修煉人應該去掉的執著心。破除這些關和難,重要的不是消滅有形的妖魔鬼怪,而是修煉人內心的魔障。所以,八十一難當中,有些針對的是唐僧的怕心,有些針對的是悟空的爭鬥之心,有些針對的是八戒的貪、懶、色心。
第五十回,悟空出去化齋,唐僧、八戒、沙僧到了一處舊宅院,看到桌子上搭著幾件納錦背心兒。此時天氣寒冷,八戒、沙僧忍不住誘惑,要“試試新,晤晤脊背”。沒想到才將背心套上,霎時間背心就把兩個“背剪手貼心捆了”。悟空歷盡波折,方才請到太上老君,降伏了這隻“金兕大王”——原來是太上老君的青牛。
第五十六回,悟空打死一夥山賊,唐僧怪他殺傷人命,念緊箍咒要趕他走。這時的悟空,已然起了嗔心。雖然經菩薩解勸,悟空答應回去保唐僧取經,但假悟空已經乘機到了唐僧身邊,用金箍棒“望長老脊背上砑了一下”,把唐僧壓得昏暈過去。沙僧去花果山尋悟空要包袱,見悟空高坐石臺之上,聲稱要自去西方拜佛求經。沙僧復去南海尋觀音菩薩,到了菩薩處,卻發現悟空亦在此等候。沙僧遂與悟空同回花果山,果見一“行者”坐在高臺上,飲酒取樂。兩個悟空一般無別,真假悟空拉拉扯扯、且行且鬥,從花果山打到南海,從南海打到天庭,連托塔天王的照妖鏡也分辨不出誰真誰假。最後還是如來佛祖,認出假悟空是與真悟空同像同音的六耳獼猴。
從修煉角度,這六耳獼猴到底是誰,並不難理解。悟空被唐僧訓斥,嗔心大起,這六耳獼猴,恰是悟空嗔心魔性的體現。第五十八回回目,“二心攪亂大乾坤,一體難修真寂滅”,和回末詩的“神歸心舍禪方定”,點出了假悟空實為真悟空的魔性幻化而來,能夠“神歸心舍”,假悟空自然就消失於無形了。
除了假悟空,師徒一行將要達到西天之時,又無端遭逢了“小雷音寺”之厄。第六十五回,取經人來到一座高山,其中寶剎,真個畫棟雕樑、霞光瑞靄,除了悟空看出其中有些凶氣,唐僧、八戒、沙僧,慌忙下拜,妖怪把師徒幾人盡皆擄了去。最後還是彌勒佛出手,收伏了黃眉老怪,助唐僧師徒解了這一難。從修煉角度看,“小雷音寺”這一難,可以理解成修煉的法門有真有假,一直到修煉的最後一刻,都存在著對修煉人的考驗。如果錯入了歪門邪道,必然無法修成正果。
《西遊記》第九十八回,阿儺、伽葉兩尊者向唐僧師徒索賄一段,最稱解人難索。唐僧師徒歷盡萬苦千辛,終於來到西天雷音寺,阿儺、伽葉兩尊者奉如來之命,帶唐僧師徒到寶閣之中,拿取經卷。兩尊者向唐僧索取人事(禮金)不成,傳與他們無字之經。行者向如來告狀,沒想到佛祖也和兩尊者一樣口氣:
【“你且休嚷,他兩個問你要人事之情,我已知矣。但只是經不可輕傳,亦不可以空取,向時眾比丘聖僧下山,曾將此經在舍衛國趙長者家與他誦了一遍,保他家生者安全,亡者超脫,只討得他三鬥三升米粒黃金回來,我還說他們忒賣賤了,教後代兒孫沒錢使用。”
兩尊者帶領四眾復到珍樓寶閣之下,仍然向唐僧索取人事。唐僧無奈,只好命沙僧取出唐王所賜的紫金缽盂奉上。阿儺“把臉皮都羞皺了”,卻“只是拿著缽盂不放”。】
這個情節,歷來被人當作吳承恩的諷世之筆——連西天極樂世界也存在貪汙納賄的情事。其實,修煉人要把一切執著之心全都修去,才能功成圓滿。唐僧對紫金缽盂的貪戀,其中既有貪財好物之心,又有對唐王的人情,而這些恰恰都是修煉人要修去的。如果不能把這些心一併修去,就是有漏的,就談不上功德圓滿。
唐僧師徒取經路上遭逢的每一關每一難,都出自如來佛祖和觀音菩薩的精心安排。黃風怪是靈吉菩薩的靈山腳下一隻得道的黃毛貂鼠,黃袍怪是二十八宿之一的奎木狼,回到天宮,玉帝叫他“帶奉差操,有功復職”。
金角大王、銀角大王是太上老君的金銀二童子。靈感大王是觀音菩薩蓮花池裡養大的金魚。獨角兕大王是太上老君的坐騎。黃眉老怪是彌勒佛面前司磬的一個黃眉童兒。青毛獅子怪、黃牙老象怪是文殊、普賢的坐騎;大鵬雕是如來佛的舅舅。觀音菩薩利用生命之間的因緣關係,既了卻了生命之間的業債,又幫助唐僧師徒修心去業,修煉圓滿。
《西遊記》植根於華夏傳統文化中博大精深的修煉文化,書中的情節、人物、對話、詩詞,全都大有深意,讀者不應視為等閒輕輕放過。
這也是祝守一一直推崇的原因。
您可以在百度裡搜尋 我的女朋友是九叔傳人 八零書屋查詢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