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上所述,《封神演義》的法寶雖多,但更像是作者的換皮遊戲,好比如貂蟬就是貂蟬,異域舞娘、仲夏夜之夢、聖誕戀歌……都是她的不同面板。

其次,《封神演義》的法寶更像是物理攻擊,每次神仙打架的時候都有種打雪仗的感覺,互相往對方身上扔東西,誰的雪球多、個頭大誰就贏了。

所以祝守一覺得《封神演義》從宏觀上來看的確想象力豐富,但就細節而言,作者真的是偷懶了。

祝守一覺得在人物塑造上,吳承恩塑造的每個人物都很立體很有特色,而許仲琳雖然前前後後弄了三百六十五位正神,但是人物相對扁平化,感覺更像是給路人甲、炮灰乙之類的起了個名字,最後看封神榜估計面對著一眾人名誰是誰都得琢磨琢磨。

首先是《西遊記》,以三打白骨精為例,白骨精是個很可憐的三無妖怪,看家本領就是尸解,用這個方法騙了唐僧三次也成功逼走了孫悟空。

這段故事你讀完了以後會覺得很貼切。一個荒山野嶺的女屍化成白骨,沒有深厚根基,沒有過硬後臺,沒有手下嘍囉,沒有法寶,只有個很有屍體特色的尸解法,騙騙唐僧這樣的大善人,躲不過悟空的火眼金睛很正常。我估計這裡白骨精要是拿個紫金葫蘆,玉淨瓶出來和悟空過上兩招就不正常了。

所以,白骨精的身份背景+個人實力+能力和身份的相關性+結局是一條無縫銜接的邏輯線。

但是《封神演義》不是這樣的,有些人的技能和本身名稱的相關性並不是很強,便讓人容易產生為什麼是他而不是他這樣的疑問。

比如菡芝仙和彩雲仙子都是截教門人,這算是身份背景。兩個人的戰力沒有什麼特別的,那就看各自的法寶了。菡芝仙的法寶是風袋,原文:

且言菡芝仙見勢不好,把風袋開啟,好風!怎見得,有詩為證,詩曰:能吹天地暗,善刮宇宙昏。裂石崩山倒,人逢命不存。菡芝仙放出黑風。

“菡”是荷花,“芝”是香草,為什麼花草仙子要拿一個刮黑風的風口袋當法寶呢?

身份背景平平無奇,人物名字和法術能力、法寶背道而馳毫無關係。

所以,這條邏輯線就斷了。

再說彩雲仙子,她的法寶是戮目珠,專門傷人眼睛。關於戮目珠,原著中是這樣寫的:

【奇珠出手焰光生,燦爛飛騰太沒情。只說暗傷元始祖,誰知此寶一時傾。話說元始天尊看罷“黃河陣”方欲出陣,彩雲仙子將戮目珠從後面打來。那珠未到天尊跟前,已化作灰塵飛去。】

既然是焰光那跟彩雲的直接聯絡也不是很大,但又不是完全不合適,畢竟彩雲也可以燦爛飛騰。既然這樣,那為什麼他倆不把法寶換過來用呢?一個解開口袋就颳風,一個扔出去就發光,可見不太吃主人的能力,應該誰用都行。

而且這個彩雲仙子居然莫名其妙拿戮目珠偷襲元始天尊,真不知道她是莽還是憨。讀到這裡真是讓人笑的不行。

然後是給徒弟報仇的火靈聖母:

【洪錦啟曰:“起先俱得全功,不意一道姑名曰火靈聖母,有一塊金霞,方圓有十餘丈罩住他;末將看不見他,他反看得見我。又有三千火龍兵,似一座火焰山一擁而來,勢不可當;軍士見者先走,故彼失機。”

火靈聖母哪裡經得起三人惡戰,槍杵環攻,抽身回走,用劍挑開淡黃袱,金霞冠放出金光,約有十餘丈遠近。】

火靈聖母的裝備不多,除了金霞冠,就是太阿劍和混元錘,混元錘應該不能演算法寶,估計和流星錘差不多,還有個天賦技能訓練火龍兵。同樣玩火的火神羅宣有五件裝備都能放火,而火靈聖母的唯一一件法寶金霞冠,我本以為是個頭戴的火焰噴射器之類的東西

但是,它居然是放出金光照別人眼睛!!!

為什麼她一個火系法師要在頭上帶個閃光彈呢?

為什麼不把金霞冠給金光聖母,這樣金光聖母全身上下都能發光不更符合她的名字嗎?

為什麼金霞冠不可以帶在金靈聖母頭上,反正最後她都披頭散髮了,金冠落地和金霞冠落地有什麼區別嗎?

所以祝守一覺得,西遊和封神本就是兩部,沒什麼關聯不說,甚至於能力設定都相當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