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三章 豁出去了(第1/2頁)
章節報錯
這個時候祝守一倒是見對面開始出招了。
很奇怪的,這個紅須道人倒像是剛才一直沒拿出真本事。
就是現在,讓祝守一甚至是九叔和阿九都大為震撼。
“他這次好像是豁出去了,這是在同一具身體裡請許多的神……”
九叔這時候是認真說道。
“那這種情況會導致如何?”祝守一也不禁有些疑問。
“失敗的話,這理查德應該會爆體而亡……”
聽到這裡,祝守一卻是掐緊了拳頭。
這紅須道人的確是豁出去了呀。
“阿一小子,看來你這選擇好像有些出錯了呀。”炳叔此時是笑道。
“沒辦法,真要選,我對於這本書還是比較瞭解的嘛。”祝守一也有些無奈。
其實祝守一的確是非常推崇西遊的,比較現如今很多人把西遊給汙名化。
很多人認為《西遊記》的故事是純粹的神話想象,其實不是,西遊的故事是修行往上的一條通路,也是一條共路,雖然藉著玄奘取經的歷史背景,但是並不是寫了玄奘的修行之路,而是一個凡人成聖的共通之途。因此每一個故事的順序是邏輯嚴謹的,必不可少的,修心不到位可不行。
我們知道“聖”字的意義,在說文解字中是口耳之王,什麼意思呢?你能如意控制你的雙手雙腳,但是你很難控制自己的心念,你靜坐在那裡十分鐘,可你的心念卻會如萬馬奔騰,為什麼呢?因為你的心念都有生命,甚至也有自己的意識,只是,你從來沒想過罷了。
祝守一覺得這裡可以從唐僧取經開始,大概的說一下他的故事邏輯:
第一點。唐僧答應菩薩開始取經之後,就是一個真修之人了,真修修的是什麼?
修心啊。可是沒有心法修不了。唐僧以前只是選擇了一種生活方式,並沒有修心,他肚子裡的小九九可不少,甚至後面對孫悟空的惡念也是因為不會修心,分不清自己內心的善惡私念,因此一出關就遇到了虎、熊等妖怪。可是這幫妖怪居然吃素,為啥?和唐僧的人心一樣,出家只是表面,心裡有怪,吃素為名……
第二點,唐僧雖然逃出來了,但是關沒過,因此要學會修心之法,而會不會修心之法,那是人神之界,所以唐僧在收悟空的時候,過的是五行山,等他來的時候,改成兩界山,這個兩界山,就是人神之界……
第三點,收了悟空之後,等於把修煉的心擺對位置了,這時降服人心中的虎狼之念是易如反掌了,所以孫悟空一棍子打死了攔路虎。但是要降服人慾煩惱就有點難了,其實對心來說,不難,難的是朝夕相處的本體,所以後來就遇到六個賊。注意他們的名字——眼看喜,耳聽怒,鼻嗅愛,舌嘗思,意見欲,身本憂,唐孫一路上的樑子,就是從這裡結下的,孫悟空用道家修行的方式強行祛除這六賊,可是唐僧就覺得孫悟空太絕情。
就像你喜歡喝可樂,可如果有人硬把你喝可樂的喜好和權力給剝奪了,你是不是會很不爽?所以這一關其實是勉強過的,唐僧不覺得這六賊有問題,所以等於沒有真正去掉,隨著唐僧的修煉,這六賊就隨著他越養越壯,最後成了六賊之王——六耳獼猴,孫悟空作為本心和身體的六慾之王當然是不相上下,都是唐僧的本體上養成的,眾神也難識別。甚至到最後唐僧還沒有過關,再延續到比六耳獼猴還厲害的六賊之王中王——小須彌山的黃眉老佛,孫悟空看它就是特別的熟悉,為啥?延續下來的慾望之心啊,還有老孫當年大鬧天宮的那點魔性……
……
所以,西遊記的每一關每一難都是有原因的,原因都在唐僧的一個個人心上面,西遊記的降妖伏魔,伏的大部分都是心魔,過的關,過的國家,是唐僧從凡人到成佛的一層層世界的開啟、修復和通關。
而祝守一覺得從文學角度,西遊記有三個方面是非常了不起的:
人物塑造方面,這是的基本特徵。也是評價文學作品最重要的一點。無法塑造人物,不能稱之為。塑造的不好,不能稱之為好。而西遊記的塑造,無疑是成功的。裡面每個人都個性鮮明。
現在人很少去研究西遊記原著的。其實只要你仔細閱讀原著文字,你會發現每個人都性格特別鮮明,特別骨肉飽滿,比如唐僧,他有時候會嘴特別賤,特別懦弱,在被孫悟空打死的六賊墳前祈禱說,你們如果做了鬼回來報仇,認準了是他姓孫我姓陳,是孫猴子打死你們的,跟我沒關係啊。頓時唐僧那點小心眼就出來了。
更別提豬八戒的奸猾,沙僧的憨直。就連妖精神仙們,也都在寥寥數筆中,各顯性格。其中包括很多小妖,比如精細鬼伶俐蟲,小鑽風,奔波兒灞,霸波爾奔等等。
至於你說的沒有個性可言,我覺得是你看的不夠仔細。個性體現在行為上。文中不同的妖怪,行事風格截然不同,說話辦事也截然不同。白骨精連變三次,變老漢就是老漢,變少女就是少女,本體反而無性格,展現的恰恰是千變萬化,畫皮鬼的詭異。黑風洞黑熊,乃是修道之人,張口說話,都帶著和尚味道。紅孩兒囂張,金銀角傲慢,都是很明顯的。
那麼我們再從情節構造上去看。很多人認為西遊無情節,因為他很多前後矛盾的地方,比如貞觀十三年問題。而且整體上比較曲折的大鬧天宮很早就寫完了,大部分的篇幅都是過關斬將模式的取經,看起來結構太單一。
實際上呢?這也是未深究西遊才會這麼認為。西遊自古以來,被稱為奇書,奇在何處?不在於他描寫了神神鬼鬼,正在於他的結構。
西遊的結構,妙處在於四個字——無所不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