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周道都知道。然而……

周道忽然來了靈感:“譚館長,我是外行,說出來即使錯了你也要擔待。以我的淺見,這塊漢畫磚的風格屬於漢文化與楚文化結合的形態。

你看,它的整體風格古樸大氣,格局很大,但卻展現出奇異的想像和飛揚暢達的氣勢,這個造型的特點,顯然是受楚文化的影響。”

“等等,”譚雲眼睛睜大,似乎用耳朵在聽畫像磚畫面發出的聲音:“雖無飛,飛必沖天;雖無鳴,鳴必驚人。這種一飛沖天的、一鳴驚人的氣勢,正是楚文化的風格。

說說,你為什麼會這麼想?”

譚雲目光殷切,此時不僅僅是覺得遇到了知己,而是一個可以討論古文化的同道中人。

我這不過是信口一說。

而且,明擺著給你挖坑,往楚文化上引,你就得寸進尺了?周道有些發愁,老譚你身邊真的沒有可以聽你吹牛的物件嗎?

不過他明白自己來此的目的,既然這麼快就得到譚所長的認同,那自己就加一把勁。

上一世他因為宛都漢畫留意過其他地方的同類文物,此時整理一下思路正好可以吹一吹,對面是專家,也正好可以證明一下自己的思考對不對。

“譚所長,據我所知,大華國有三大漢畫像石出土文物富集寶地,分別是彭州、宛都和蜀都。

彭州以前漢畫像石居多,風格較為平實中正;宛都是後漢畫像石為最,風格雄放浪漫;而蜀都以季漢畫像石為多,風格介於前二者之間。

三地各受當地文化影響,所以我想,宛都漢畫磚風格上有楚文化的痕跡,也不足為奇。”

譚雲嘖嘖稱讚:“看看,宛都電視臺真的是藏龍臥虎!周組長的見地比我們考古所裡的很多專業同事都高!”

隨意一喊:“小張,你過來,剛剛電視臺的周組長分析這塊漢畫磚的話你聽到了嗎?這簡直是專業水平,比你們這些專業學歷史學考古的年輕人認識都深刻!”

小張就是剛剛接待周道、魏麗麗二人的小夥子,此時臉上有點掛不住,但還是謙虛的向周道致意:“周老師以後多多指教!”

趁譚所長向小張訓話的間隙,魏麗麗向周道擠擠眼……所謂的擠擠眼,就是大眼睛長睫毛忽閃忽閃地,小聲問:

“周道,老實說,你這一招都是從哪學的?這得查閱多少資料才能有這認識。”

跟誰學的?後世網上一查一大把。然而這個周道無法向魏麗麗解釋。

看看時機差不多了,周道打斷譚所長的叨叨,“譚所長,時間雖短,但我能感受到譚所長是個德高望重的考古專家,特別是對楚漢文化的研究,對古文化的執著,讓晚輩感動……”

周道這吧啦吧啦一說,小張感激自己解套了,那望向周道的眼睛都充滿淚花。

魏麗麗慶幸自己有一個這麼能說的小組領導,讓自己當綠葉也毫無怨言,而譚雲真的是非常受用,電視臺的記者這麼評價自己,要是上了電視自己不是出名了?

譚雲對周道的好感噌噌噌往上竄。

他想聽周道的下文,比如,什麼時候帶上攝像師來,做個專訪?

譚雲將謙詞都準備好了,“這是我的本職工作,是我應該做的……”

然而周道話鋒一轉。

“譚所長,我今天來,是有一事,關於楚長城的發現,想請你幫忙。”

“什麼?楚長城?”譚雲還有些迷惑:“省考古隊有發現?我怎麼沒有聽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