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5 似曾相識(第2/2頁)
章節報錯
“他幾乎用半截擊的方式應對男子球員的發球,如果是我,我會想,難道我的發球竟然糟糕到如此程度以至於他可以用業餘球員的應對辦法來進行接球嗎?”
不少專業人士認為,這一項戰術缺少對對手的尊重。
但對於費德勒來說,真正的重點還是在於全面施壓,以不同擊球手法、不同戰術組合持續不斷地施壓。
從辛辛那提到紐約,費德勒面對的對手包括德約科維奇、穆雷、瓦林卡等等,他不僅能夠全部取勝,而且保持一盤不失,全場壓迫的打法毫無疑問將他的天賦與能力展現得淋漓盡致,確實具有攻擊性。
任何球員面對這樣一種全新的擠壓和衝擊,也需要一些時間適應。
高文,自然也不例外。
賽前,高文已經做好心理準備,正是因為如此,從一開始,高文就以自己的節奏展開對抗,主動出擊。
然而,伴隨比賽的深入,費德勒站穩腳跟,不管是發球還是正手進攻,輕而易舉就能夠重新拉回節奏,此時,整個回合球的感受差異也就慢慢顯露出來,哪怕做好心理準備,高文也還是難免有些意外。
和溫布林登行雲流水、鋒芒畢露的進攻比較起來,居然還要更上一層樓——
那種正面撞牆的壓迫感和密不透風的衝擊力,將費德勒在手感、節奏、控球等等方面的天賦展現得淋漓盡致,介於底線型別和發球上網型別之間的混合風格,在快速硬地的場地上煥發出全新的生命力。
認真想想,目前ATP巡迴賽裡應該沒有這樣的風格,畢竟,費德勒只有一個。
面對高文的衝擊,費德勒全然不慌。
“0:30”以後,費德勒站穩腳跟,整個佈局和控制更加精細準確,火力全開,連下四分,化解困境保發。
炙手可熱的手感,從辛辛那提一路延續到了今晚。
“1:0”。
此前八強戰,本來萬眾矚目的強強對決,費德勒卻直落三盤橫掃瓦林卡,再次跌破所有人的眼鏡。
賽後媒體記者紛紛表示,眼前這一幕讓人想起溫布林登——
當時費德勒也是手感驚人,一路順風順水,一直到八強戰面對西蒙才首次丟掉髮球局,以至於在半決賽遭遇高文的狙擊,狀態明顯有些吃力,最後決賽也沒有能夠緩過氣來,這是否意味著費德勒的狀態過早調整到峰值呢?
對此,費德勒表示。
他並不認為溫布林登決賽發揮不佳,而是德約科維奇發揮太出色。來到北美,則是一個全新的征程,從溫布林登、辛辛那提的比賽,他看到更多積極的東西,對自己的比賽也有了更多信心。他相信自己走在正確的道路上。
即將在紐約半決賽再次面對高文,費德勒也強調,他期待和高文的碰面,也期待著一場漂亮的比賽。
從今晚來看,費德勒確實做好萬全準備。
包括氣溫、包括大風、包括現場情況,也包括來自高文的衝擊,和溫布林登相比,費德勒也同樣在成長。
緊接著,在高文的發球局裡,費德勒也展現出自己的決心——
不是試圖複製溫布林登的比賽,他知道這是一場全新比賽,但毫無疑問,他需要堅定自己勝利的戰術。
然後——
費德勒率先破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