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5 似曾相識(第1/2頁)
章節報錯
“0:30”——
漂亮!
阿瑟阿什球場再次響起一片喝彩聲,兩位球員的強強對攻局面裡,高文依靠一拍壓底線的切削成功擠壓到費德勒並且為自己贏得主動,緊接著就用一拍側身正手直線制勝分乾脆利落地結束這一個回合。
不僅強勢,而且乾脆。
比賽才剛剛開始,精彩好球就一個接著一個,電視螢幕裡裡外外的球迷都陷入瘋狂,熱情全面點燃。
“……開場階段,至少有一點可以看得出來,高文的戰術並沒有保守。”
“和溫布林登一樣,他還是儘可能自己掌控節奏。”
“和費德勒比賽,節奏的控制與拉扯始終是一個重要焦點,看德約科維奇或者納達爾,他們和費德勒比賽的時候,不管費德勒提速還是減速,他們都會尋求辦法打破費德勒的節奏,避免費德勒進入進攻節奏。”
“現在,高文也正在這樣做。”
“經歷溫布林登那場遺憾的失利後,高文並沒有退縮也沒有膽怯,依舊堅持自己的戰術,這是一個不錯的開端。”
連續兩個大滿貫在四強階段碰面,中間僅僅相隔兩個月。
而且,溫布林登那場史詩級半決賽依舊曆歷在目,僅次於今年澳網決賽,被認為是年度最佳比賽的強有力候補,即使是來到紐約也依舊為人們津津樂道,那場賽事的每一個細節都已經被研究透了。
自然而然,當球迷觀看眼前這場期待已久的巔峰對決,似曾相識的畫面快速浮現眼前,一個兩個就控制不住了:
難道……經典將再次上演?
那就再好不過了。
同樣,這一次,費德勒也站穩腳跟,快速發動反擊。
今年美網,費德勒的最大變化就在於全面壓迫的提升,從底線站位一項資料就能夠鮮明體現出區別——
發球局裡,完成發球後,費德勒88.3%的時間都在底線一米之內的位置擊球。
接發球局裡,費德勒則也有73.9%的時間在底線兩米乃至一米五之內嘗試擊球。
整個壓迫性非常明顯,透過擊球的銜接、節奏的提升以及線路的改變,費德勒的全場覆蓋全面壓迫上升一個全新臺階,並且經常性上網進一步提升壓迫性,從空間層面上就能夠感受到費德勒的衝擊。
最具代表性也最具觀賞性的地方在於,費德勒在北美賽季拿出一項全新技術——
SABR(SneakAttackByRoger),來自羅傑的狡猾偷襲。
說起來非常玄乎,但其實就是接發球的時候選擇偷襲上網,以半截擊的方式來完成接發球,形成壓迫。
後來,費德勒在自己的傳記裡透露,這一招戰術是源自於2015年的辛辛那提,他和“名媛”帕爾雷一起訓練,兩個人都已經體力透支的情況下,決定以遊戲的方式找找感覺,然後他們兩個都開始玩花活。
以半截擊切削的方式接發球就是這樣運用起來的,而後又進一步運用在比賽裡,並且取得了不俗效果。
當然,這項戰術類似於馬戲團表演,並且在巡迴賽裡引起廣泛爭議,和下手發球一樣,並非常規武器。
重點,還是在於偷襲,殺對手一個措手不及。
對此,麥肯羅就直言不諱地表示。
“這是一種羞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