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

費德勒輕輕握拳,低喝一聲,眼睛裡迸發出一抹堅毅的色彩,鬥志昂揚地瞥了球場另一側高文一眼——

勝利的信念,正在閃耀。

前三局,儘管兩位球員都在適應場地調整狀態,遭遇一些困難,但最後都沒有面臨破發點順利保發。

第四局,高文的發球局,在高文手握局點的情況下,費德勒以絕對強勢絕對壓迫的連續進攻搶佔優勢,每次擊球全部瞄準邊邊角角的壓線位置瞄準,水銀瀉地的進攻連續拿下制勝分反而迎來了機會。

最後,在第三個破發點上,費德勒以一拍標誌性的反手直線突襲,在反手位遭遇高文連續打壓的情況下,大膽而強硬地做出反擊,反手瞬間爆發出堪比瓦林卡單反的能量,一劍封喉,以制勝分兌現。

“3:1”。

這一局,高文確實沒話說。

不能說高文打得不好,而是回合球的僵之中,費德勒的突然提速並且保證質量的擊球確實打破平衡。

顯然,費德勒也知道高文並不是德爾波特羅或者瓦林卡式爆發力強勢的球員,高文也需要佈局也需要博弈,而在這個過程裡,費德勒率先強勢打破平衡的擊球,也就為自己全場壓迫的打法創造機會。

博弈,已經拉開序幕。

一局而已,高文就能夠看出來,費德勒和溫布林登相比,確實有所不同。

但這是否意味著費德勒就更加強大了呢?

高文並不這樣認為。

全場壓迫全場緊逼的打法,不僅對體能和精力的消耗更加劇烈,費德勒的每次搶攻都在燃燒能量;而且對狀態的穩定性也提出更高層次的挑戰,這也迫使費德勒不得不重新分配自己的注意力。

第一,調整發球。

和溫布林登相比,費德勒追求速度和力量的發球比例明顯下降,更多開始追求發球落點。

第二,削弱防守。

如果不是關鍵分,費德勒的防守並不會竭盡全力,適當地放棄一些極限防守的救球。

第三,縮短回合。

當回合僵持到一定程度,費德勒選擇過渡球或者防禦球的比例就下降,冒險選擇強行進攻的比例上升。

整體而言,也就是挪出其他精力,傾注到全場壓迫的進攻裡。

其實,這就是戰略層面的一種調整。

所以,觀眾就可以看到,費德勒在北美夏天賽季裡,發球局被破掉的次數更多,但接發球局的競爭力上升。

能量守恆定律,不僅適用於物理,同樣也適用於網球,特別是伴隨著年齡增長,費德勒的比賽需要更加富有效率才行。

這就意味著,高文也需要調整戰術,以自己的方式去應對費德勒的調整,然後重新爭奪節奏控制的主動權。

前腳,才剛剛被破發。

轉身,高文在費德勒的發球局裡馬上就做出調整。

第一分,一區。

內角。

時速185公里。

和草地賽場動則時速兩百公里以上的發球相比,整個速度明顯下降一截,但落點也就更加精準明確。

即使高文已經準確預判到內角,但費德勒的這一個發球準確壓在T點上,依舊將高文完全調動了起來。

腳步一啟動,高文就已經明白費德勒的戰術意圖,下一拍費德勒的腳步應該就會進入底線持續施壓,如果按照前幾局的回應來看,高文應該選擇一拍平推或者撞擊,儘可能以棒球的方式將網球撞回去。

但這次,高文稍稍做出改變。

雙手反拍完全延伸出去,視線餘光快速瞥了費德勒一眼,然後球拍拍面往上,輕輕一挑,往後場一推。

挑高球。

高文故意將拋物線完全拉起來,推向後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