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8 天差地別(第1/3頁)
章節報錯
“前浪聲勢滔天,後浪來勢洶洶:連續第二週,高文即將迎接挑戰。”
“‘95後’青春風暴正式登上大師賽舞臺!”
“‘90後’還未接管網壇,新一波後浪就已經拍馬趕到。”
“從挑戰者到被挑戰者,高文的邁阿密首秀,是否可能遭遇挑戰?”
“新新生代挑戰新生代,高文需要證明自己。”
媒體們,真的那麼看好丘裡奇/盧布列夫嗎?
未必。
從本質來說,媒體們並不是落井下石,而是煽風點火、火上澆油,沒有爆點,那麼他們就製造一些爆點;沒有話題,那麼他們就製造一些話題,無中生有、憑空捏造、捕風捉影,總是可以鼓搗出一些東西的。
先是迪拜的丘裡奇,而後是邁阿密的盧布列夫,當籤表出來的時候,記者們一個兩個眼睛都綠了,就好像嗅到血腥味的鯊魚一般,爭先恐後地“炮製”新聞,就好像準備燒掉廚房的廚師們。
大展身手。
媒體們都期待著高文的反應,甚至於,期待著高文的失控:
憤怒?煩躁?不屑?傲慢?鄙夷?還是其他?
但顯然,媒體低估了高文,又或者說,他們至今為止還是沒有真正瞭解過高文——
灑灑水啦。
這樣的挑釁,真心不值一提。
在高文看來,新生代還未完全成長起來,更年輕的新新生代就已經強勢來襲,這就是競技體育亙古不變的核心話題。
不止是網球,包括足球、籃球等等運動專案在內也都是如此,中生代、新生代、新新生代、還有老而彌堅的老將們,同場競技,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只有這樣,競技才能夠精彩起來,互相促進彼此。
更何況——
如果你知道接下來即將面對的對手,兩年時間就將成長為世界前十,並且前後多次出現在大滿貫八強階段,同時還擊敗過費德勒和納達爾,你還會認為這個“籍籍無名”的對手根本不值一提嗎?
顯然,不會。
“莫欺少年窮”,因為人們永遠不會知道,他們的成長極限在哪裡,從丘裡奇到盧布列夫,其實都是一樣的。
就好像去年美網。
當時,人們低估了高文的存在,最後見證了奇蹟;現在巡迴賽也是一樣,這些年輕球員如同雨後春筍一般紛紛冒頭,預示著1995年以後出生的新新一代已經做好準備,新鮮血液陸陸續續加入巡迴賽。
時代的車輪,又往前了一點點。
對陣盧布列夫,高文完全沒有怠慢。
二十五歲的盧布列夫,打球有些“軸”,進攻、進攻、還是進攻,有機會進攻、沒有機會也強行進攻;而且,稍稍不注意就容易鑽入死衚衕,發力、發力、還是發力,不管機會是否恰當都悶頭髮力到底。
優點在於,鬥志昂揚,一直戰鬥到最後一分。
缺點在於,遭遇變化或者困難,不懂得變通。
所以,盧布列夫的比賽存在明顯瓶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