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布列夫,這是一位打球風格值得細細研究的球員。

從小,他是在紅土球場訓練,沿襲西班牙的青訓風格,職業生涯偶像是納達爾,完全在紅土成長起來。

2014年,盧布列夫登頂法網青少年男單冠軍,並且順勢登頂青少年世界第一,這也促使他決定轉入職業。

然而!

盧布列夫成年之後的成績,幾乎全部都來自硬地——

大滿貫表現,職業生涯首次突破是在美網,最佳成績是在美網和澳網,一直到2022年法網才首次晉級八強。

大師賽表現,雖然蒙特卡洛的紅土賽事也闖進決賽過,但表現最好和最穩定的則是印第安維爾斯、邁阿密和辛辛那提三站硬地。

冠軍獎盃,截止到2022年的八座單打冠軍獎盃,其中六座都來自硬地,就連決賽數量也是硬地壓倒性領先。

怪!

就和西班牙年輕球員布斯塔一樣,紅土出身,但自己的風格卻更適合硬地,在硬地賽場發揚光大。

某種程度來說,盧布列夫的比賽,和德爾波特羅有些相似,並不是說球風,而是他們對正手的依賴程度。

盧布列夫的攻擊策略,全部仰仗自己堪比炮彈一般的正手,夠重夠衝,而且能夠源源不斷地持續輸出,站在底線附近,不斷掃射,持續不斷地施加壓力,一直到突破對手防線為止。

當然,出身西班牙青訓體系,盧布列夫的身上也還是能夠看到以納達爾為代表的典型西班牙戰術風格:

一是跑動風格。

二是側身正手,只要尋找到機會,就一定在反手位置透過腳步調整,側身以正手進攻,完成橫貫全場的施壓。

這樣的戰術,最早從莫亞開始,到費雷羅、費雷爾,再到納達爾,全部都精通此道,納達爾更是將側身正手發揚光大,這就是西班牙青訓非常重要的一項基本功,並且點點滴滴地貫徹進入戰術體系。

正好,盧布列夫正手強勁,所以他往往能夠充分發揮自己的正手優勢來贏得比賽。

盧布列夫的正手揮拍,簡潔有力,不會拖泥帶水,這不僅製造正手擊球更高的速度和更強的力量,同時對手也難以透過隱蔽的擊球動作來提前預判。

同時,盧布列夫的正手具備了斜線洞穿全場的能力,還具備直線錘擊的能力,勢大力沉,覆蓋全場。

所以,當面對單手反拍或者反手能力偏弱的對手,盧布列夫往往能夠佔據上風,持續施壓完成突破。

但面對雙手反拍堅韌強勁的對手,又或者是雙手敢於變線的對手,盧布列夫的正手進攻缺少節奏和方式的變化,結果就可能因為自己的習慣性套路而暴露正手空檔,轉而演變成為對手反擊的機會。

正是因為如此,在新生代對決裡,盧布列夫面對雙手反拍優秀的球員總是落下風,面對梅德韋傑夫,四連敗,一直到2022年的辛辛那提才首次擊敗同胞;面對小茲維列夫則是五戰全敗,未嘗勝績。

種種,就可以看得出來,盧布列夫是一位比較“直”的球員,打球沒有什麼花花腸子,以實力球取勝。

但如果實力球碰壁,他也往往缺少其他手段來改變戰局,比起德爾波特羅來說,和莎拉波娃的風格更接近。

今年,澳洲賽季結束之後,盧布列夫也正式結束了自己青少年的所有賽事,全面轉入職業賽場打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