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滿貫賽事來到八強階段,沒有問題,面對低排名球員表現非常出色;但進入後半階段,遭遇高手,往往難以突破,被困在自己的執念之中,無法開啟局面。

至少截止到2022年還是如此,這也是橫亙在盧布列夫職業生涯前方的難題,想要更進一步就必須突破。

專業人士們喜歡將盧布列夫當作又一個費雷爾來看待,兢兢業業、誠誠懇懇,場內場外都是一個善良正直的老實人,狀態穩定,卻難以突破;唯一區別就在於,盧布列夫的正手比費雷爾更加出色。

也許,未來盧布列夫可能進一步突破,達到費雷爾所沒有能夠企及的高度,這就需要看他自己的努力了。

而十九歲的盧布列夫,剛剛從青少年賽事專業職業不久,甚至就連挑戰賽經驗都不多,如同新生兒一般,打球風格就更是如此,懷抱著滿腔熱血和一身蠻力,不管不顧地埋頭前衝,這就是全部了:

正手,正手,反手相持,側身正手,正手,反手相持,再次正手。

簡單來說,任何一星半點的機會,盧布列夫就會立刻透過正手來完成擊球——

威力,毋庸置疑,盧布列夫的正手並不是具有穿透力的那種,而是重錘的型別,整個球質又沉又重。

但整個戰術佈局相對單一,對手輕而易舉就能夠做出預判,然後打破平衡,改變戰局,迫使盧布列夫陷入困境。篳趣閣

職業生涯首次登上大師賽舞臺,並且首輪擊敗一位好手晉級次輪,這對盧布列夫來說,無疑是喜訊。

可是,遭遇高文,卻是一記當頭棒喝,盧布列夫好好地上了一堂職業訓練課。

首先,高文的雙手反拍出色,不僅耐打,而且還具備面對持續壓迫困境之下的變線能力。

其次,高文的節奏、佈局、擊球變化豐富,他十分擅長讓力量型球員不舒服,處於一個難以發力的位置,也就是說,他可以讓盧布列夫的暴力正手沒有用武之地,反而持續處於一個需要調整的位置。

最後,高文對時機的把握、對氣勢的拿捏、對比賽的閱讀,足夠老練也足夠成熟,關鍵分表現出色。

另外,還有一個非常非常重要的客觀事實也不能忽略,特別是對盧布列夫來說,影響直接:

比賽環境。

什麼意思?

簡單總結起來,就是兩個關鍵詞,場地和用球。

當然,大風、溫度、溼度、陽光等等的影響也都客觀存在,但在此之外,還有兩個關鍵因素值得重視。

其一,場地。

印第安維爾斯是慢速硬地,邁阿密……也是慢速硬地。關鍵就在於,邁阿密的球場素材和印第安維爾斯不同,整個球速、彈跳、旋轉和質感有著明顯不同。

客觀來說,邁阿密介於快速硬地和慢速硬地之間,整個球速會稍稍快一些、彈跳高度也會稍稍低一些,擊球感覺都會更加沉重一些,能夠釋放出更多力量。

其二,用球。

此前就提起過,北美各大賽事全部都適用海德旗下的佩恩品牌用球,NCAA賽事基本全部都不例外,這也是高文最為熟悉的一種比賽用球。

印第安維爾斯就是使用佩恩。

曾經邁阿密也是如此,但IMG集團接手之後,賽事更換比賽用球贊助商,改用鄧洛普,情況就不一樣了。

整體來說,佩恩是“藍領”,全面均衡,沒有短板也沒有強項;鄧洛普是“硬茬”,其實它的特點也不明顯,但內膽出色,特別耐打,所以在紅土場地特別受歡迎,整體來說,新球和舊球的擊球手感差別明顯。

可以肯定的是,佩恩和鄧洛普的擊球感覺,天差地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