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一十一章 反其道而行之(第2/3頁)
章節報錯
朱祁玉不住的點頭,王翱這番話可謂是滴水不漏,即反駁了觀點,將問題的性質點明,又沒有開罪翰林、監生這個龐大的利益集合體。
這個龐大的利益集合,和當初的大漢朝的京畿縣,因為武宣二帝,遷了太多的豪戶,這些京畿縣後來的治理,極為困難,而漢宣帝的酷吏、京兆尹趙廣漢,是治理京師豪戶的能手。
王翱毫無疑問就是朱祁玉手下的酷吏之一,練綱、左鼎就是王翱的左膀右臂。
“臣未聞朝廷有如此苛責,恐寒了天下士林寒心,不如等明年科舉之後,再行流放?”商輅轉換了個思路,改變不了問題性質,就立刻改變策略。
從斬立決變為斬監候,只要能拖一點時間,就可以想很多辦法了,比如李代桃僵,比如張冠李戴。
新任的禮部尚書蕭晅卻笑了笑說道:“商學士此言差矣,這不是苛責,也不會讓天下士林寒心。”
“永樂元年,太宗文皇帝曾下旨放依親詔,將南衙國子監所有監生放歸依親,自國子監祭酒,到國子學、律學、太學、廣文館、四門館、書學、算學、武學博士、掌教、助教典學等一應放歸依親,可不僅僅是監生啊。”
“永樂二年,也沒見各地舉子不肯入京趕考,反而是英才匯聚,規模空前,士子們人人稱善矣,太宗文皇帝廣攬賢良。”
“又不是洪武年間了,天下讀書人何其廣眾?”
“五條腿的馬不好找,舞文弄墨的讀書人,還不是遍地都是?”
“莫非商學士是覺得於少保的處置還是太過於心軟,打算把翰林院翰林學士至助教、掌教等一併放歸?”
蕭晅是提前做了功課的,陛下直接把今日議題洩露給了他,他雖然年紀大了,可不代表著他就是個湖塗蟲,稍微做下功課,就能把商輅給說的啞口無言。
蕭晅一點都不客氣,甚至是有些針尖對麥芒的意思,因為國子監本來就應該歸禮部管,現在禮部說話根本不管用,反倒是翰林院的翰林們放個屁,都有大堆的擁躉。
蕭晅知道自己就是個過渡的尚書,因為年紀的緣故,幹不了太久,他自然爭取在任的期間做出點事兒來,胡濙珠玉在前,他蕭晅不能太差勁兒,貽笑大方。
擺事實,講歷史,蕭晅講的是永樂年間的依親詔。
永樂元年,朱棣實在受不了這麼多的儒學士在耳根子邊嗡嗡叫,直接把整個大明的國子監上下一窩端的乾乾淨淨,而後重新組建。
“你!”商輅臉色立變,但是蕭晅所言句句屬實,商輅沒法反駁,在陛下面前可以暢所欲言,甚至可以罵陛下亡國之君,但你要實事求是的講,而不是胡亂捏造。
蕭晅雖然不如胡濙那般會灑水洗地,但是處理禮部事,還是頗有章程的,他還有一個問題是不太擅長奏對,沒有急智,但是讓他打有準備的仗還是很有一手的。
蕭晅提到了一個很重要的問題,監生九成五有問題,那國子監上下從祭酒、博士、助教、掌教必然也有問題,也應當一併處置。
姚夔眉頭緊蹙的說道:“臣在景泰元年就上書言此事,請陛下放歸監生,但是朝中萬事龐雜才耽誤了,於少保所言流海外,臣以為甚善。”
姚夔是桐廬姚氏的大宗嫡子,為了姚夔的仕途,姚氏當家直接投獻了半縣之田作為官田讓陛下在浙江推行農莊法,是投獻大戶。
姚夔是鐵桿皇黨,早在正統十四年八月十五日,稽戾王迤北戰敗被俘,朝中主戰主和議論不休,而在是否請郕王朱祁玉出王府監國的問題上,夔力言:朝廷任大臣,正為社稷計,何紛紛為?
姚夔的意思是吵個屁,快請郕王殿下監國,他是第一個站出來請留守的郕王監國之人。
朱祁玉能坐在奉天殿上監國,是姚夔力主,朱祁玉登基是于謙後來三請而就的標準即位流程。
作為鐵桿皇黨,當皇帝說要在浙江推行農莊法的時候,姚氏只能選擇投獻,一條路走到黑。
當然桐廬姚氏投獻半縣之田,結果就是陛下年賜船證,在海貿事上,仍然是遮奢豪戶,而且在海外也打下了根基。
姚夔在景泰元年就上書過要對國子監下依親詔,但當時稽戾王仍在迤北,國朝事物何其繁雜,直到今日,這個問題,終於擺到了文華殿的長桉上來。
在形制上,國子監仍歸禮部管理,禮部上下一致,認為於少保的流海外甚善,按照大明形制流程,只需禮部部議形成決議,上奏陛下硃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