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一十章 世世相保,垂利無窮(第3/3頁)
章節報錯
朱祁鈺解釋道:“江西農莊法的推行受阻,就這件事就需要幾個月的時間,鳳陽、湖廣、兩廣、浙江、江蘇都在看著江西。”
“朕此時回京,姚龍、楊翰是辦不下這些江西縉紳的,最後的結果就是農莊法推行受阻。”
“而且廢太子黎宜民回到交趾之後,交趾定然大亂,朕在南衙,也好及時應對不是?”
“今歲就不回京過冬了,讓皇叔再挺一挺。”
興安俯首稱是,陛下的決定就是最高意志。
北衙是絕對忠誠的,這一點毫無疑問。
圍繞著降襲制展開的政鬥,大家都非常有默契的將影響,縮小在極小的範圍之內,都在等著皇帝回去。
一個小小的交趾,為何陛下如此憂心?
因為郡縣安南為交趾,是大明開海之路上,極其重要的一環,是大明再次偉大的重中之重。
而且,交趾每年超過三百萬石的糧食進口到大明,從宏觀上將,可以有效平抑大明糧價。從地方上講,交趾的糧食是大明松江府糧食的主要來源。
松江府種棉花不種糧食,而且工坊遍地,幾乎不產糧食,如果交趾大亂影響到了松江府的糧食供應,那些個早就磨刀霍霍的縉紳們,會直接把松江府糧價抬到天上去。
“那就只能讓襄王殿下再撐一撐了。”興安倒是沒有反對。
襄王還能撐得住嗎?
人不逼一逼,是不知道自己的極限在哪裡的。
大明皇帝的聖旨,在官道驛路上飛馳著奔向了九江府,而楊翰提前收到了訊息,鴿路比官道驛路要快很多很多。
楊翰收到了訊息之後,就找來了姚龍宣旨。
鴿路來的聖旨並未加印,就是個提前通氣兒,也並沒有加黃錦,就是一張很單薄的紙張。
姚龍也見怪不怪了,陛下尚節儉,就是透過官道驛路來的聖旨也沒有。
但凡是不是恩封需要傳家的聖旨,陛下都不用黃錦,因為一丈黃錦至少要三百銀幣,能修三里路了。
姚龍猶豫了下說道:“楊指揮啊,趁著聖旨還沒到的時候,還是我去和白鹿洞書院好好談談,只要白鹿洞書院肯讓了,自然就沒事了。”
姚龍的性情,典型的折中性格,他是願意談的,不要將事情撕破了臉,弄的大家都難堪。
陛下不是不允許發財,更不是要讓宗族們斷根絕種,就只是不想讓縉紳們再收租,混吃等死。
眼下海貿事,正是如日中天的時候,早下場,早賺錢。
楊翰想了想說道:“方伯有心了,加印的聖旨頂多三天就到了,到那時,陛下雖然還非常的溫和,但是已經怒從心生。”
“你知道的,陛下要是發起火來,於少保勸仁恕也是無用的。”
“省得。”姚龍算是一表人才,相貌堂堂,渾身的書卷氣,大抵就是大明文臣的風範,他家境殷實,做事不喜歡做絕,比較喜歡綏靖。
陛下的脾氣暴戾,人人皆知,非要惹得陛下不快,都不好收場。
縉紳是大明人嗎?
顯而易見是。
陛下對大明人下手如此之重,這風評絕對好不了,陛下丟了面子,縉紳們丟了裡子,這是何必呢?..
姚龍倒是會騎馬,但是也就僅限於踏青的水平,他坐著車,出了九江府的城門,向著廬山白鹿洞書院而去。
白鹿洞書院並不是一個洞,而是洞天福地的意思。
白鹿洞書院共有五組院落,沿貫道溪自西向東串聯式而築,坐北朝南,每一組院落都是三進出的四合院,以白牆黑瓦的徽派建築為主。
天空淅瀝瀝的下著小雨,山中清風出吹拂著樹梢,發出了沙沙的響動,貫道溪汩汩流動著,時不時有游魚躍出水面。
車駕停在了下馬石旁,姚龍挽著褲管,下了車駕,看著面前的青綠色的拱橋。
姚龍立於橋頭,感慨萬千的說道:“聖人曰:吾道一以貫之,此溪故此得名,溪山石橋獨立,橋下流水潺潺,好一副世外桃源的教化之地。”
“鐵蹄踏處,安有祥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