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零一章 山不向人去,人自上山來(第2/4頁)
章節報錯
袁彬反問道:“沒有他們的支援,我若是想上洛,還去不得嗎?”
“自然是去得。”李秉倒是不以為意的說道。
有沒有細川氏的支援,袁彬都可以上洛,只是時間問題。
“糧食能換成白銀嗎?”袁彬想了想,按照倭國的糧價,十八萬石糧食能換近二十萬兩白銀。
李秉搖頭說道:“細川氏沒有銀山,他們沒有能力換銀成銀子,有些糧食還是極好的,萬一銀山有了饑荒,也能賑濟。”
袁彬頻頻點頭說道:“按李御史說的辦。”
倭國缺糧,每年從交趾和安南貿易糧食就要三百萬石左右。
糧食在倭國是硬通貨,這十八萬石糧食留在手裡,當成常平倉防饑荒,的確很有必要。
這就是為何山野銀山的倭人對袁彬等人感激涕零的原因。
李秉和袁彬等人不覺得奇怪,這是應有之義,但是在倭國,這是天大的恩德。
留點糧食在手裡防止飢荒,不就是防止在銀山上的倭人餓死嗎?賑濟誰?難不成賑濟袁公方和他的戰友們?
李秉笑著說道:“細川氏還有倭船近千艘,雖然勘合不算多,但是去交趾、安南貿糧,還是能用的。”
“海貿所獲除抽分外,他們會給袁公方三成利,換取袁公方的庇佑。”
如果商路暢通的話,可以從倭國起運白銀、硫磺等物,到大明市舶司換取大明瓷器、絲綢、布料等物,到交趾、占城換取糧食,再運回倭國換取白銀。
袁彬這才點頭說道:“只收現銀。”
李秉理所應當的說道:“那是自然。”
“第三個訊息是陳福寅傳來的,大內氏和尼子氏又到了安藝郡,商談共伐石見國佔據銀山之事。”
袁彬想了想說道:“不急,就是佔下來,咱們也沒有那麼多的工匠來挖礦,先讓他們狗咬狗,五十張勘合,足夠他們去咬武田山名氏了。”
李秉拿起了最後一封書信說道:“最後一個訊息是來自大明的,也是我們接下來要商議的事兒。”
“難波京市舶司、巡檢司、水馬驛落成之事,堺港已經在我們手中了,我認為已經到了難波京市舶司建立的時候了。”
海權大會中,討論了海權的問題,海外市舶司的港口和整個市舶司必須要歸大明所有,並且駐紮大明水師。
袁彬頗為贊同的說道:“時機已經成熟了。”
濟州島、那霸港、澎湖都是海外市舶司,但是和難波京市舶司的性質又有所不同。
濟州島市舶司是透過和朝鮮商議進行了置換,而那霸港、澎湖市舶司都在琉球,大明對琉球的郡縣化,濟州、琉球,這三處市舶司都在大明的四方之地。
而難波京是大明第一次建立在六合之地的市舶司,其意義極為重大。
人事任免、具體職務、水師換防等等,都需要和大明溝通有無。
袁彬將最後形成的決議透過鴿路送回了松江府。
季鐸還派了騎卒前往京都府,讓室町幕府的徵夷大將軍足利義政,蓋個章。
流程還是要走的,畢竟此時此刻的倭國國王仍然是足利義政。
倭國的本地守護代們不懂規矩,來自大明的山野公方還是懂規矩的。
足利義政派人和山野公方進行了一番秘密協商,難波京市舶司的公文就批覆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