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零一章 山不向人去,人自上山來(第3/4頁)
章節報錯
袁彬看著已經離開的使者,愣愣的對著眾人說道:“足利義政在難波京市舶司這件事上表現出的熱情,讓人恍惚以為他才是大明人。”
足利義政非常的熱情,市舶司的建立已經板上釘釘的事兒,足利義政只是謀求了一些好處就不管了。
足利義政要每年二十萬錠的大明寶鈔,就將難波京及堺港無限期的‘租’給了大明。
季鐸嗤笑的說道:“那你說怎麼辦?”
“讓足利義政代表室町幕府,號召全倭國的守護代們,驅趕我們?且先不說足利義政有沒有那個號召力,就是號召起來,打得過嗎?”
嶽謙接過了話茬,笑著說道:“就算是打得過,把咱們驅逐出海,山野銀山、安藝銀山回到了他們的掌控之中。咱們被趕回了大明,大明水師前來,他們又如何應對呢?”
“難道讓大明放棄倭國的白銀?”
李秉甩了甩袖子搖頭說道:“各家的守護代各懷鬼胎,連最基本的信任都沒有,如何合兵一處?”
“指不定各家守護代還以為室町幕府在給他們下套呢。”
“到時候只需我一席話語,他們便不攻自破了。”
幾個人的一番話語,確切的說明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的現狀。
足利義政表現的更像大明人,他更希望大明能夠早日建立市舶司,原因也是如此。
國內的軍頭林立根本不是一條心,就是勉強聚攏在一起,也是一盤散沙,打不過會內訌,打得過也會內訌,還要面臨大明水師再度到來。
還不如謀求一些好處。
“其實倭國是有出路的。”袁彬站在金碧輝煌的殿守閣內,感慨的說道:“但是我們為什麼要廢那個勁兒呢?”
李秉看著遼闊的海面,看著袁彬頗為認真的說道:“袁公方啊,山不向人去,人自上山來。”
就李秉看來,袁彬這個倭國國王的位置,他就是不想坐,倭國渴求安定的百姓,也要將袁彬拱上去。
生存和發展是一種奢侈,當這種奢侈近在眼前的時候,自然要牢牢把握。
袁彬在倭國的名氣越來越響亮,就離王位越近。
朱祁鈺收到了袁彬請立難波京市舶司的奏疏,硃批之後,發回了京師令朱瞻墡督辦此事。
襄王朱瞻墡在京師不僅處理日常公務,還辦了件大事。
在刑部尚書俞士悅、大理寺卿薛瑄、都察院左都御史賀章等人的配合下,大明關於市舶司的管理問題,設《景泰市舶則例》共計三十三條。
則例中規定了四等違禁違禁物品,福祿三寶皆在名冊之上,按照攜帶的數量和違禁等級,犯者有斬、籍家、流放、徒刑、肉刑等。
則例明確規定了抽分的比例,大明商舶十分抽一分,給銀蠲免四成,低稅率鼓勵出海。
而外番商舶則為十分抽三分。
不僅如此,《則例》還規定了雙抽與單抽。
大明商舶舶來貨物,只在到港時徵稅為單抽。
而外番商舶在到港抽分之後,從萬國城倉庫撲買集散之時,仍要抽分一次,這次是三十抽一的商稅。
在大明的師爺眼中,外番蠻夷壓根連人都算不上,給他們加稅,那是一點負擔沒有,除此之外,也有固本安邦的指導思想。
鼓勵本邦商貿、保護本邦商貿。
《則例》規定了外番私自理離開萬國城的懲戒,按情況輕重緩急分為斬首、徒刑、驅離、杖刑等。
《則例》中還重點強調了僧、道、也裡可溫(傳教士)、答失蠻(回回傳教士)等人,下番貿易,要依例抽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