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劇已經發生,如何讓悲劇不再重複上演,這的確是禮法的部分。

于謙喝了杯茶繼續說道:“臣想起一件舊事,當初李賢立劉玉娘為繼室,被群臣嘲弄。”

朱祁鈺當然記得此事,他還給李賢和劉玉孃的兒子十銀幣的喜錢,這才讓朝中的嘲弄,從明面上高談闊論,到了背後嚼舌頭根兒。

“而這次的四川戥頭案之中,臣注意到,他們做事極為隱蔽,聯絡是透過他們的夫人燒香拜佛的時候接觸。”于謙注意到了四川戥頭案的細節。

地方士紳和官員勾結的聯絡方式,並不是直接登門拜訪,而是藉著禮佛的名義,在清淨之地商談腌臢事兒。

本身地方士紳和朝廷命官相互勾結這種事,就很難查,他們還在朝廷的監察盲區進行,這就讓監察更加困難。

“子不語怪力亂神,應當禁止朝廷命官及家眷禮佛。都是儒生,至聖先師的話還是要聽的。”胡濙立刻表態,為陛下遇到的問題排憂解難,而且有理有據。

孔子是至聖先師,總不能說孔子的話是錯的吧。

朱祁鈺不住的點頭,胡尚書實在是太懂禮法了,但是他很快面露為難的說道:“胡尚書,宮裡孫太后也喜禮佛。”

胡濙想起了陛下殺掉稽戾王之後,孫太后禮佛的模樣,當今陛下雖然不住皇宮,但是陛下可是對皇宮裡的事兒,知道的一清二楚。

胡濙想了想說道:“陛下,禮佛在心不在行,心誠則靈。”

朱祁鈺久久沒有說話,聚賢閣裡極為安靜。

幾個人的心思,可謂是百轉千回。

胡濙已經準備好了為陛下血洗稽王府洗地了。

在陛下登基之後,太廟殺掉稽戾王后,為了朝局,皇帝受了不少的委屈。

比如那個住在皇宮裡的孫太后。

孫太后住在皇宮之內,陛下就不住皇宮,甚至把吳太后從宮裡接到了泰安宮居住,時至今日,陛下不進宮內水食,即便是殿試監考,陛下也是從泰安宮帶食盒。

比如稽王府上下所有人。

陛下殺了稽戾王,為了安撫天下宗室躁動,不得不留下了稽王府這塊遮羞布。

陛下說孫太后喜禮佛,到底是說禮佛這件事,還是說孫太后這個人呢?孫太后留不得,那稽王府上下呢?

孫太后和稽王府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陛下要動孫太后,那稽王府必然要遭大難。

這件事並不是很難洗地。

陛下要辦的慢一點,那就先借著江淵案把稽戾王指示朝臣貪腐拿出來說事,將稽王府降為稽庶人,然後送去高牆之內。

孫太后這邊也簡單,廢太后沒必要,直接三尺白綾,對外就說暴疾而亡。

稍微等些時日,陛下為了表示親親之誼,去高牆之內看望稽庶人,無論是稽王妃錢氏和陛下起了衝突,還是稽王世子朱見深出言不遜,都是理由。

畢竟之前稽王妃錢氏就惹惱過一次陛下,陛下差點就把錢氏給賜死了。

當年宣宗皇帝殺親叔叔漢王朱高煦,就是這麼一套流程。

胡濙是當年的當事人,對這種事兒,門清兒。

陛下要辦的不那麼體面,那就直接杖殺,至於講故事的事兒,自然交給胡濙便是。

胡濙想到了,于謙自然也想到了。

于謙幾度想要開口,但是最終都選擇了閉嘴,朝臣的事兒,他這執百官牛耳者當然可以說話,可孫太后、稽王府,就不是朝臣們能夠置喙的事兒了。

朱祁鈺坐直了身子說道:“不讓孫太后禮佛,那總得讓孫太后做點什麼,朕本來打算讓孫太后帶下稽戾王那幾個子嗣,但是稽王妃肯定不樂意。”

“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託,放浪形骸之外。”

“朕也想不出來,有什麼能讓孫太后寄所託之事。”

胡濙愣了愣,他看了于謙一眼,有點不理解聖意了。

陛下把孫忠、孫繼宗一家子全殺了,這是陛下和孫太后的滅門之仇。

陛下把稽戾王的皇位篡了,把稽戾王給殺了,這對稽王府而言,是殺父之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