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彬卻搖頭說道:“那一旦他們不服王化呢?我們大軍進剿嗎?我不太同意進兵,當然一致決定要進兵,我是會衝鋒在前的。”

袁彬始終有一種隱隱的擔憂,大明付出了這麼多,到時候鬧得竹籃打水一場空,陛下怎麼想?朝中的明公們怎麼想?大明的百姓們又如何想?

袁彬在琉球國待了幾個月了,他這番話不是毫無根據。

在琉球百姓眼中,有相當多的人,認為大明和倭寇、海盜沒什麼區別,因為之前大明的海商,就是這麼欺負他們的。

袁彬從來都是衝動的人,這麼衝動的人,突然冷靜了下來,他的擔憂自然引起了重視。

唐興深思熟慮了一番說道:“我同意袁指揮的想法。”

唐興深入虜營,甚至搞到了倭寇的在喜界島的佈防圖,但是在唐興的眼中,大明的利益高於一切。

他同情深受倭寇迫害的琉球百姓,他們如同水中浮萍一樣的悲慘遭遇,很容易博得同情。

但對他而言,琉球百姓並非大明百姓。

久米士族是大明的海外棄民,但是琉球人不是大明人。

嶽謙想了想開口說道:“那麼決定琉球命運的岔路口上,應當如何抉擇呢?”

“我覺得可以平定倭寇。”

“我也同意。”陳福寅表示了贊同。

季鐸想了想說道:“唐指揮和袁彬的擔憂,說服了我,我不同意。”

季鐸在表態的時候,變化了態度,因為他發現,他錯誤的估計了琉球的形勢。

任何一頭鷹都要熬,琉球似乎也要熬一下。

袁彬是問題的提出者,他不是不同意平倭,而是不同意現在平倭。

現在是兩票贊同,兩票反對。

唐興左看看右看看,搖頭說道:“別看我,我不投票,我是外戚。”

按照大明的最新律法,外戚不能視事,唐興選擇不違背大明律法。

依舊是兩票對兩票。

嶽謙左右看了看,想了想說道:“那麼,我做出決定,平倭!”

“大明和琉球如果在平倭之後,出現了矛盾,那也是內部矛盾,先把倭寇趕出去,關起門來,吵翻天也是咱們自家門裡的事兒。”

“平倭,刻不容緩!”

嶽謙是這些人中拿主意的那個人,既然嶽謙決定平倭,那就沒有什麼疑問了。

袁彬點頭說道:“日後陛下怪罪,我等同罪。”

嶽謙拿出了堪輿圖說道:“陳福寅,你帶領五千人,進攻首裡城,目的是牽制海盜,不讓海盜和倭寇形成合力。”

“袁指揮,你帶領三百先登,提前出發,搶佔灘頭,唐指揮,你來領路。”嶽謙看向了唐興。

唐興有著極為豐富的對倭經驗,從兗州府外的驛站跟倭寇開片之後,唐興的敵人一直是倭寇。

“沒問題。”唐興點了點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