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2003年8月,中芯國際正準備上市,臺積電開始出手,陸續向老美多個地區法院,以及國際貿易委員會提起訴訟。

請求判定中芯國際侵權、不正當競爭和干擾經營,要求其支付10億美元違約金。

中芯國際確實有一部分員工來自臺積電和世大,而且都是高層技術人才。

挖走一堆人才不說,運營模式、工藝流程都借鑑臺積電經驗。中芯國際的技術進步飛快,臺積電不得不懷疑中芯國際利用了自己的商業機密。

商場如戰場,曾經帶領德州儀器跟英特爾打過仗的張忠謀,老謀深算,帶著臺積電開始反擊。

2005年,中芯國際和臺積電達成一次和解,中芯國際支付了大約1.75億美元賠償。

一年半後,臺積電再次狀告中芯國際,稱它違反了2005年達成的一項和解協議,中芯國際私自將技術轉讓給“武漢新芯”和“成都成芯”的兩家工廠。

臺積電和中芯國際的官司一打就是六年,直到2009年。

這些年,中芯國際看似在迅猛擴張,規模不斷擴大,內部卻已經矛盾衝突。

中芯國際畢竟是企業,背後有投資,張汝京不管盈利瘋狂擴張,雖然拉動了國內半導體產業,但股東肯定不願意。

中芯國際背後複雜的股東勢力和人員,外部各種官司、制裁,還有內部紛擾,更加重了這種亂局。

內地勢力,國企投資和技術人員,想發展大陸自己的半導體產業。

彎彎勢力,追隨張汝京的技術人員,想做一家比臺積電更厲害的企業。

資本勢力,他們不在乎中國有沒有自己的半導體產業鏈,要的是掙錢。

同時中芯國際還面臨著一個巨大問題:成立9年,從未盈利,擴張巨大,年年賠錢。

很多國際私募投資機構希望出手股權,國企也願意出資接盤。

張汝京最終選擇了國企大唐電信,2008年11月,國企大唐電信入股中芯國際,成為第一大股東,佔股17%。

張汝京選擇國企大唐電信,就是想用他抗衡“資本股東”咄咄逼人的盈利需求,專心發展半導體技術。

剛解決了股權傾軋的問題,噩耗傳來:2009年11月,加州地方法院判中芯國際敗訴,在65個有爭議的專利專案中,中芯非法使用了61個,臺積電要求中芯賠償10億美元。

面對這筆鉅額賠償,中芯國際需要砸鍋賣鐵,只能想法和解。張汝京緊急飛往香港與臺積電進行談判,最終和解條件是:

中芯國際4年內賠償臺積電2億美元現金。

臺積電要認購中芯國際10%股份。

附加條件:張汝京必須離開中芯國際。競業協議規定:2010年起,三年之內,張汝京不得再從事晶片相關的工作。

中芯國際以及其所掌控的其他晶圓廠,包括武漢新芯、成都成芯,停止生產DRAM晶片,放棄DRAM研製。

談判7天之後,2009年11月10日,中芯國際創始人兼CEO張汝京宣佈辭職,這一年他61歲。

他說因他而起的事,他必須做個了結。

從此以後,中芯國際基本停滯了,發展原地踏步。

如今三年過去,星空科技集團成強勢成為第一大股東,忽然插手進來了。

面對林睿這麼傳奇式的人物,所有人都有些好奇,他會引導中芯國際走向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