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6章發展策略(第1/4頁)
章節報錯
這次定向增發,未央科技並沒有斤斤計較,中芯國際被整體估值四十五億美元。
雖然,這個市值是幾個月來,微銀不斷收購中芯國際的股票,給頂上來的,但林睿認了。
本次中芯國際向星空科技集團定向發行了25%的股份,融資十五億美元。
增發前中芯國際估值四十五億美元,增發後,隨著十五億美元注入,中芯國際的市值達到六十億美元。
同時,由於增發了四分之一的股份,原先的各大股東,所持有的股份都要縮水四分之一。
原先的第一大股東大唐電信,持有中芯國際19%的股份,稀釋14後,剩下14.25%。
原先的第二大股東,中國投資有限公司,持股11.6%,稀釋14後,剩餘8.7%。
而微銀國際投資公司,透過公開市場吸納的中芯國際24%的股權,經過這輪定向增發,也稀釋了14,剩下18%。
原有的18%,加上定向增發的25%,如今星空科技集團,總共持有中芯國際43%的股權,可謂是絕對的第一大股東。
持股額,比前五大股東里的另外四家加一塊還要多。
透過這輪定向增發,林睿一定意義上已經獲得了中芯國際的部分控制權。
甚至,他可以直接提名,更換現在的董事長,重組董事會。
但是,當進一步瞭解到中芯國際的資料後,發現這個擔子可不好扛,還是別給自己找麻煩了。
自從05年陷入和臺積電的官司,中芯國際的狀況就很糟糕。
這方面,其實也難免!
先不說,臺積電的兩次打壓,搞的中芯國際元氣大傷。
接下來,由於拿不到ASML的高階光刻機,中芯國際一直只能接中低端的代工訂單。又瘋狂被臺積電針對,好不容易縮小的差距,被甩開一大截。
資金和技術的打擊不說,張汝京的辭職,又讓中芯國際又陷入了管理和權利的混亂中。
本以為大唐電信進入,可以遏制外部股東,減少盈利需求,一心發展。
但,大唐也有自己的利益,想要利用中芯為自己服務代工晶片,這一下使得中芯國際裡面,追隨張汝京的那些臺灣、外國技術人員不滿,萌生退意。
中芯國際的董事長江上舟利用自己關係,找來了中國投資有限責任公司抗衡,投資了中芯2.5億美元,獲得11.6%的股權,成為第二大股東。
大唐反過來又加註,將佔股比例提高到19%,牢牢把持第一大股東的位置。
好在有江上舟坐鎮把持,還算能夠遏制住。
但是,隨著國企紛紛入駐,中芯國際的性質已經變了。
與以前張汝京掌舵,中芯國際利用全球資本不同。如今,中芯的第一、第二股東,都是國企,這對於非常依賴外國技術和裝置的中芯國際,影響極為不利。
中芯國際若是外資企業,或者是合資企業,處境都不會這麼差。
越是國企入駐,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國家越會限制中芯國際的發展。
從這方面看,即便中國的民間資本,私企入駐中芯國際,也比國企入駐中芯國際,面對的形勢好的多。
但是,面對中芯國際這個無底洞,而且技術上已經淪落到世界二流,哪家民企肯入場。
投的少了,根本濺不起水花,想要推動中芯國際的發展,最起碼要百億規模,而且這僅僅只是開始。
先不說中國有多少家民企有這個實力,誰家錢多燒的慌,把自己的身家砸進這個無底洞。
說不定哪天被國外製裁,就玩完了。
這種情況下,雖然民資接手,更有利於中芯國際的發展,但根本沒有哪家民企有這個實力和膽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