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5章中芯國際(第2/3頁)
章節報錯
林睿卻點點頭:“不錯,很好吃!但是,比起我家靜嫻的天香國色、秀色可餐,還是差了點。”
張靜嫻愣了一下,這才知道林睿拐彎抹角誇她長得漂亮,頓時心裡美滋滋的,臉上浮起一朵紅雲。
讓林睿忍不住拉進懷裡,好好調戲了一下,最後差點進了臥室。
一頓早餐吃完,陪著張靜嫻看了會書,林睿這才離開。
……
隨著時間進入十一月,關於注資中芯國際和京東方的流程,也已經進入尾聲。
十一月七日,中芯國際突然釋出公告,將定向增發百分之二十五的新股,融資十五億美元。
增發物件,是目前中芯國際的第一大股東,星空科技集團。
訊息傳出,在國內引起了極大的震動。
中芯國際作為國內晶片生產的龍頭企業,一直都是國家的重點扶持物件,在國內有極大的影響力。
自從00年成立以來,在張汝京博士的帶領下,用了短短四五年時間,就把中芯國際打造成全球第三大晶片代工巨頭。
排名超過三星半導體。
可惜,風投正盛的中芯國際,讓臺積電感受到威脅,開始瘋狂打壓。
曾在臺積電任職的張汝京,最後更是被迫離職。直到中芯國際對臺積電再也沒有威脅,這才收手。
近年來,也有不少國資和民資入場,但金額都不高,多的也就二三十億人民幣,對中芯國際的發展,並沒有太大的推動作用。
林睿看到這方面的資料,很為當時的中芯國際和張汝京感到可惜。
要知道,04、05年發展最快的時候,張汝京私下稱:中芯國際與臺積電的差距只有一兩年,甚至他只要9個月就能趕上新竹那個老大哥,並預計90nm的工藝將超過臺積電。
但是,多少年過去了,現在的中芯國際還在玩90nm,自從張汝京離職,中芯國際原地踏步了多久。
想想確實很可惜,當年為了創辦中芯國際,張汝京也可謂付出全部心血。
當年,中芯國際建廠,為了躲避老美的制裁和限制,只能繞彎子從歐洲轉運。
張汝京依靠自己在新加坡建過廠的人脈關係,聯絡到了擁有0.18微米的製造技術和裝置特許半導體公司,同意將多出的大概80臺裝置轉賣給內地,同時把0.18微米的工藝技術和相關IP也轉給了中芯國際。
除了美國,日本的技術、裝置、材料也受到限制。
張汝京又不得不到東京親自拜訪了原東芝半導體總經理川西剛,和東芝銷售部總經理川端章夫。川西剛剛好是臺灣世大半導體的董事長。
這兩位朋友又帶著張汝京去拜訪日本產經省出口部的負責人,才拿到了許可。
歐洲也一樣,為了買荷蘭ASML公司的光刻機,張汝京前後跑了3次。
有人會問不引進別人的行不行?答案是不行,相關的技術方案人家已經研發並申請專利,起步晚的中芯國際只能先購買別人的技術。
好在,除了張汝京在世界各地積累的產業資源之外,他的基督徒的身份也幫了大忙,不管是融資還是技術裝置許可,都有不少方便。
更重要的是,中芯國際的特殊性。張汝京不是大陸人,中芯國際的股東是全球資本,有內地的,有臺灣的,有美國的,有新加坡的。
不算純正的國企,反而給晶片生產提供了很大便利。也正因為這樣,才沒有大規模製裁,給了中芯國際發展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