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比武通常是以武會友,中國的武術源遠留長,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武德的提升技術,如果比武都把對方打死,那留傳的武術也許就沒有了,這是其一,其二,在古代裡,學武術之人,都講究,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特別是三流九教,你是一個保鏢的,你不可能把人打傷,打死,你還要為自己的今後著想,也就是萬事留後路,再說了,那時候的武術可以說是百花爭鳴,這是現代的意思說法,但是武術強調的是出人頭地,你要是打對方打死了,要受官府的嚴懲,所以,最多的是點到為止,以不傷對方的性命為主。

當然,也有其它的,我們通常可以看到,一些官方的比武,則不同了,打死打傷都會有,原因就是有協議,那麼綠林好漢,英雄相惜,不可相互的不講原則,還是要講義氣呀,忠仁,這是中國古代的品德要求。

古代的比武,追溯到更早時候,其實是以回合制來計算的。

秦朝之前的打鬥更多是用車。

去的車不像現在的車,過去的車都是馬車,但就是這樣的馬車,也是國力強盛的國家才有,尋常的小國根本供不起這樣的戰車隊伍,頂多是王或者大將軍乘坐一輛這樣的車。

在這種情況,這輛車可以叫成是指揮車,是不上戰場的,大將軍在上面做指揮用。

但在一些國力強盛的國家裡,這種車是可以列裝的,也就是組成了一個戰車隊伍,這可了不得,尋常步兵根本不是戰車的對手。

可能有人會覺得奇怪,這種車的動力方式是馬,而且過去的車輪都是木頭的,它並不像現在的車那樣可以裝載武器,怎麼能做到比步兵高出幾個等級的?

這就需要講到過去戰車的空間了,在戰車上有三個位置,一個靠前,兩個靠後,形成了一個三角形。

三角形的最前端是趕車的人。當然了,這裡說的是相對靠前一些,而且這個三????????????????角形的列裝方式只持續了很短的時候,到戰國後期就已經換成了三個並排而站。

這位靠前一些的就是車伕,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司機。但我們不能小看他們,過去的司機和現在的司機可不一樣,過去講究君子六藝:禮、樂、射、御、書、數。而趕車屬於御。

也就是說,只有貴族才能學習,我們看戰國時期,很多國家的先祖都是靠著養馬或者趕車而被分封。

在這輛車上,除了司機,另外兩個人一個是射手,一個負責近戰。

整個衝鋒的過程是這樣的:兩輛車分別從各自的隊伍出發,向中間一個地點奔跑接近。達到射程後,兩輛車上的射手會相互射擊。當然了,這裡的射擊都是弓箭。

他們的目標都是對方的司機或者前面拉車的馬,司機或馬中箭,這輛戰車就得廢。射人先射馬並不是吹出來的。

但是,這樣的對射多半會以沒有效果而告終,人站在顛簸的車上相互射箭,其實靠的是運氣。而在對射的過程中,兩輛戰車是不停地,仍在快速接近。

當兩輛車接近時,車上負責近戰的人就該出手了,他們揮動手上的戈或者矛,或者劈,或者刺向對方。

這個過程叫“合”。因為兩輛戰車合在了一起。

近戰戰士會在這時候交一次手,由於相互都是馬拉著車,所以兩輛車會快速錯過,而且不能急剎,不像現在的車那樣有抱死什麼的。

馬有個自然收力的過程。

當馬的奔跑速度停下或者減緩時,車上的司機在趕著馬迴轉,因為這個時候兩輛戰車分別在對方的陣營方向,他們還需要回。

於是,又一輪衝鋒就又開始了,這個過程叫“回”。仍然還是前面的套路,仍然還是前面的路數。弓箭手先射擊,兩車接近後相互交錯時,近戰計程車兵進行劈刺。

兩車錯開,各自回到自己的陣營一邊。

這個完整的過程,稱為一個回合。先合在一起戰鬥,又回過來一次回到各自的陣營一邊。

戰車的優勢在戰國後期被擊破,因為前有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後有秦國跟義渠長達百十年的戰鬥中總結出來的騎兵經驗。所以,更加輕便和衝鋒速度更快的騎兵取代了臃腫的戰車。

但需要說明的是,這並不代表著戰車消失,只是不再有實際的作戰作用,大多都是當指揮車。

騎兵興起,並且跟以前的戰車一樣,誰掌握和擁有的騎兵多,誰就可以佔優勢。這跟現代的武器一樣,一旦產生代差,那交戰時幾乎要被碾壓。

騎兵興起後,那些能征善戰的名將們無一不是騎馬高手。

這個時候,雙方交戰時,回合制度發生了稍微的改變。比以前更加直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