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梁時月 第五百零二章 放榜(第2/2頁)
章節報錯
作為萬人之上的皇帝,他的一舉一動都被無數人注視著,自然不能隨心所欲地行動。所以,皇帝的出行必然伴隨著一定的目的。
眾所周知,宋代的軍事實力絕對不算強大,這跟當時的國情還有統治者對軍事的不重視有很大的關係。皇帝親自出行參閱軍隊的目的便是向外展示國家軍隊的實力,俗稱“亮肌肉”,和我們現在的閱兵有很多相似之處。
北宋剛建立時,還有許多地方未完全統一,此時便最需要展示軍事實力。所以,開國初期,太祖和太宗出行參閱軍隊就非常頻繁。
但到了後期,與遼簽訂和約進入假和平時期的統治者就不再熱衷於參閱軍隊,並對軍隊的建設起到了不小的負面作用。
外出狩獵一直都是古代帝王們必不可少的一項活動。一開始,狩獵只是一種娛樂活動,後來則逐漸演化成基於政治和軍事需要。於是,這也就成為了帝王出行的專案之一。
在宋朝初期,狩獵活動非常興盛,但到了真宗時期便開始減少,直到慢慢消失。消失的原因除了有統治者對狩獵活動態度的轉變外,還與朝臣們請求“罷獵”有關。
朝臣們之所以會請求“罷獵”,是因為歷史上有不少帝王因為狩獵活動間接導致國家衰弱的例子,他們不希望重蹈覆轍。
皇帝出行參加南郊大禮是古代的一個傳統,主要是指皇帝每隔三年的圓丘祭天大禮,時間一般都定在十一月的冬至那天。這種型別的出行不似前兩種那樣可隨統治者的態度、喜好改變,而是作為一種????????????????定例出行。
宋朝時期皇帝親自巡視地方的次數和規模都遠遠不及前朝,而且巡視的目的也不一樣。前朝絕大多數巡視都是做一些輕鬆娛樂的事情,比如去寺廟裡焚香、去園林中游玩、宴會。而宋朝時期的巡視更多的是去平叛、御駕親征,鼓舞軍隊士氣。
儀衛制度。儀衛主要是指在皇帝出行時負責保護和儀仗職責的人,除了要保護皇帝的安全,還要凸顯出皇帝的威嚴。
宋朝初期的儀衛制度延續前朝,在出行時候儀仗隊伍人數繁多,不僅要耗費不少錢財,還會造成交通擁堵,更不利於保護皇帝。
後來,朝臣們根據實際情況提出建議,為皇帝出行不同的場合定下不同的儀衛制度。宋朝時期的儀衛制度是一個逐漸改良的過程。
扈從制度。扈從與儀仗們不同,他們是陪同皇帝一同出行的人。扈從除了有勇猛的衛士外,還有各種文武百官。能跟隨皇帝一同出行的官員基本上都是皇帝身邊比較信任的人。
所以經常會有官員在皇帝出行時爭搶一個隨行的位置,說不定表現好就被皇上看重了,從此一步登天。就算沒有被看重,依照慣例,皇帝也會宴請隨行的朝臣,並賞賜衣物、馬匹之類的。
關於宋代皇帝出行活動的花費,種類是非常之多,但大多還是可以歸納為對隨行人員的賞賜以及出行時候所使用的物品的修繕花費。
參閱軍隊時,皇帝會給予隨行人員和參閱軍士們金錢賞賜,在出行狩獵時對隨行人員的賞賜就比較少,反而對途中遇到的生活艱苦的百姓會給予金錢賞賜。
除了直接賞賜金錢外,衣物和金器、玉器也是較多賞賜的物品。
在宋朝皇帝出行的過程中,最常見的現象便是侵佔民田。不管是有意還是無意,這都對百姓的生活造成了不小的影響。得知這種事情的發生,皇帝一般會直接花錢購買這塊被侵佔的民田,或者減免當地的賦稅。前者是最為簡單也是有效的方法,因為購買民田的錢是直接交給百姓的,但減免當地賦稅的政策則需要經過層層手續,還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到當地。
後來,宋朝的皇帝便下令,出行時禁止侵佔民田,這才得以減少出行對百姓生活的影響。宋代皇帝在出行方面還是很講究的,從出行的目的到出行乘坐的工具,再到隨行人員的安排,無一不有對應的制度。
而出行的花費有一個方面是比較固定的,那就是修繕出行使用的一切物品。像賞賜之類的花費,最主要還是看皇帝的心思了,賞多賞少都看他的心情。
總體而言,宋朝時期皇帝的出行花費是巨大的,而且裡面的支出種類花樣及其繁多,但至少沒全部花在鐘鳴鼎食上。
回到當下,到達城門下的考生們越來越多,不過,比起省試放榜的時候還是要少上許多的,畢竟基數在這裡。到場的眾人,都希望自己的殿試能夠獲得一個好成績,但是誰又都沒有百分之百的把握和信心,那是因為,這次的殿試採用了一個全新的方式進行考試,所以,其實他們回答問題也是雲裡霧裡,不知道自己到底發揮的如何。而且,皇上在他們作答之後的態度也是幾乎一樣,這也是趙禎一開始就定下的規距。所以,沒有辦法從皇上的神情當中看出自己回答的好壞。
】
不過,放榜時候還是一樣的, 不會公佈成績,只會公佈名次。也就是說,打擊都會覺得,那獲得前三甲的考生,應該就是在這次殿試考試中發揮最好的三個人了吧。
陸垚、蘇軾、蘇轍、曾鞏四人找了一個相對來說人比較少的角落站定,等待著城牆上出現皇帝趙禎的身影。
隨後,這一刻到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