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梁時月 第三百八十七章 不出所料(第2/2頁)
章節報錯
曾鞏的紀實詩繼承和發揚了唐代杜甫現實主義詩歌文學傳統,以反映社會現實、關注民間疾苦、揭弊政、評國事為主要內容,表現了他關注民生、濟世興邦的儒家思想。曾鞏所生活的加上自然災害頻發,百姓生活苦不堪言。曾鞏以詩歌真實描寫了民生疾苦的狀況。在《追租》這首詩中,一句“山下窮割剝”寫出了饑荒之年農民還要被層層盤剝的悲慘境遇,由此抨擊地方官吏“暴吏理宜除”,並提出“浮費義可削”的政策主張。這首詩沒有中國古代詩歌傳統的寫景抒情,而是赤裸裸地針砭時弊,體現了曾鞏關注民生疾一脈相承。與《追租》的主題思想類似的還有:描寫蟲災肆掠、揭批官憂國憂民憂時的《邊將》《胡使》《嗟嘆》等等。曾鞏的紀實詩除了對民生疾苦毫無遮掩地寫實之外,還對積貧積弱的北宋王朝政局建言獻策,有力地增強了文學在中國古代政治發展中的地位與作用。
中國古代文人雅士多偏好以詠史來借古諷今和抒發情懷。曾鞏的詩歌也經常以緬懷歷史人物、評價歷史事件來表情達意。曾鞏總能以惺惺相惜的姿態與心態去追思感受前人中那些與他理想抱負相似的人的精神世界,從而緬懷先聖、寬慰自我、排解憂愁、堅定決心。例如在《揚顏》一詩中,曾鞏敬慕揚雄的立言不朽和顏回的立德不朽,以兩人執著求道精神激勵自己進業修德。再比如曾鞏的《讀五代史》,詩文以歷史諷喻現實,以史諫言北宋統治者革借管仲與鮑叔牙之交推崇誠通道德的《論交》;表達渴望明主、隱含壯志難酬之情的《隆中》;諫言選賢舉能、反對排斥賢臣的《垓下》等等。曾鞏的詠史詩或委婉言志,或直言改革,其託物喻人的文筆都源於現實又立意高遠,凸顯了他恩澤天下、救民濟世的儒家仁義思想。
離別愁緒是古代詩人借詩所抒之情當中最為常見的一種情懷。在《曾鞏集》中有100餘首詩歌蘊含離別之情。例如詩合集《奉和滁州九詠九首》顯示,曾鞏看望身在滁州的歐陽修返回時,離愁別緒頓生,對歐陽修的才學與人品大加讚賞。再比如《上杜相公》中所言,曾鞏前去拜訪仰慕已久、剛剛去職宰相的杜衍,臨別時曾鞏表達了對兩人友情的珍重和對杜衍的敬仰之情。曾鞏的此類詩歌還有:懷念好友王安石的《寄介甫詩》《江上懷介甫》;惜別友人的《送陳商學士》;感傷人才離去、叮囑學生的《送錢生》;送別、勸慰失意者的《酬吳仲庶龍圖暮春感懷》《送孫穎賢》;懷念、惜別親人的景交融。此外,離別詩也是曾鞏本人各個重要人生階段與思想狀態的真實記錄。
宋代制詔草擬有內製、外製之分,白麻內製由翰林學士草擬,黃麻外製由中書舍人草擬。曾鞏晚年擢中書舍人,那時候宋神宗正在搞變法和新制,三省官員重新選授,草擬任命詔書有時每天多達幾十道。他便每天筆耕不輟,保持訓練。這些公文呢,除了基本意思表達到位,還可以有一點點自己的文采發揮空間。
曾鞏留下來的236首制誥詔令,其寫作的前後時間可以大體確定在元豐五年(1082年)五月至八月間。據統計,232首制誥29866字,4首詔令1461字,共31327字。
與曾鞏同時代同職守的王.震在《南豐先生文集序》裡白紙黑字記錄證明,曾鞏的這236首制詔皆在3個月裡寫就,平均每月近80首。文采這件事,在古代為什麼重要呢,就是因為在禮的世界裡,它真的是有用的,具有控場性質的。
曾鞏是個平和的人。王安石大起大落,得勢在位的時候,他不依附不迎合,有分歧時,認為變法操之過急,勸他謹慎,盡到責任,但略顯失望之後,便主動請求離京,從此輾轉各地,長達12年。
在王安石淪落之時,也不袖手旁觀、落井下石,在皇帝面前的評價是“勇於有為,吝於改過”。“上交不謅,下交不瀆”,中正平和,和而不同,這是難能可貴的堅守。
曾鞏不僅跟激進派的王安石關係好,跟保守派的“三蘇”關係也很好。甚至可以說,“三蘇”之名傳千古,也有曾鞏的功勞。
他稱蘇洵“奮發力學,與其子軾、轍皆以文學名天下,為學者所宗。”又稱其“子若孫,同時三人。擅名文章,震動四方。”
“三蘇”之名傳之千古,曾鞏之譽不為無功。他為蘇序,及蘇軾祖父寫了墓誌銘,裡面卻充滿了對“三蘇”的充分理解和肯定。在中國男人的心目中,自己和子嗣同等重要。所以,這是最高的讚譽了。
當曾鞏拒絕攀附王安石以謀取政治前途時,他的弟弟曾布則利用王安石與曾鞏的密切關係,主動結交王安石。《宋史》本傳記載,曾布積極支援新法,短短數年,由小官一躍升任三司使,與呂惠卿一起成為王安石最得力的助手。哲宗時期,曾布又趁機依附宰相章惇,到了徽宗時起,他便成了宰相。蘇軾始終跟曾鞏、曾布兄弟關係始終都很好。曾布能在蘇東坡危難之際,不怕受累,以通書慰籍,非常難得。蘇東坡致曾布的十三封信中,有八封是為答謝曾布來信而作。
正是元祐間蘇軾與曾布之間建立了深厚的交情,所以,紹聖初,曾布歸朝後,雖然也會幫助章惇迫害元祐黨人,但卻對遠貶南方的蘇軾、蘇轍盡力保護。蘇軾最後能夠從海南北歸,據說也有曾布的功勞。
陸垚看著眼前這位比自己年齡稍長一些的曾鞏,內心還是有一股敬佩之情的,曾鞏的前半生並不是很順,而他的為人一直十分正直,對他人不落井下石,這一點就有很多人做不到了。
所謂多個朋友多條路,陸垚心中清楚,像曾鞏這樣的人,只要自己以誠相待,是能夠跟自己成為朋友的。更何況,曾鞏跟蘇軾的關係一直都不錯,交流起來應該也不會有很多的隔閡才對。
“在下對曾公子也是聽聞許久,今天終於得以相見了,”陸垚給曾鞏回了個禮,其實他心中也是不想這麼做的,不過古人的規距就是很麻煩,而曾鞏這樣的人肯定是十分注重禮儀規距的,自然不能跟隊帶蘇軾一樣的態度才是。
“小陸大人年紀輕輕,能舉辦這麼大型的新蹴鞠大賽,曾鞏自愧不如。”曾鞏謙虛的說道。
接著,幾人找了個稍微安靜點的地方,邊聊便等著官家的人來放榜。
一番溝通下來,陸垚覺得,這曾鞏比起蘇軾和蘇轍,身上的書生氣和那種宋代文人的刻板風氣要更重一些,當然這些跟曾鞏的年齡和家庭環境有不小的關係。
“聽說小陸大人和介輔兄關係甚好,前一陣我收到的書信當中,他還跟我說起你們兩個之間的事情。”
聽曾鞏這麼一說,陸垚先是一愣,他在腦海中過了一遍這個叫介輔的是誰,後來反應過來,是王安石。
陸垚笑著說道:“安石兄才華橫溢,遲早實會被朝廷重用,我只不過做了個順水推舟罷了,更何況,這其中還有晏殊宰相的功勞。”
陸垚現在還是儘可能的想把王安石受到重用的功勞歸結到晏殊的身上,這樣就不會有更多人去對他是怎麼認識王安石的這一問題感到有疑問。
幾人聊了一會兒,終於是等到了一隊人馬,朝著城牆的位置走來。陸垚本以為會看到眾人爭先恐後將哪一隊人馬圍在城牆下面的情景,然而並沒有出現,相反,眾人看到那一隊人馬後,瞬間是自覺退後,接著給這對人馬讓出了一條路來。
陸垚等四人也是隨著人群來到了城牆之下。
放榜的時間倒是沒有耽誤多少,畢竟今天公佈的只是會試進入到殿試的名單,沒有成績,只有人名,透過了會試,還要看殿試的表現才能定下名次也就是今年的狀元。
所以,按照現代的話來說,排名不分先後。
皇榜一出,眾人都在榜上尋找著自己的名字。陸垚倒是不怎麼著急,不過還是不出意外的在上面發現了自己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