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我的名字,我考上了,我進殿試了!”

“我也進了。走,咱們找個地方喝酒去,慶祝一下。”

顯然,在現在這個重文輕武的時代,能夠從會試當中脫穎而出進入到殿試,那就跟現代透過了國考是一樣的心情。雖說進到殿試當中的人也並非是全部能夠成為進士。但是,基本上錄取率也能達到個百分之七八十。只要自己不在殿前失儀,說錯話,應該都是沒什麼問題的。

當然了,城牆下面聚集了無數的考生,正所謂幾家歡喜幾家愁,還是有那麼一部分對自己的能力十分有信心但是沒有考上,還有心中抱著僥倖心理的考生存在的。

他們的結局,自然就和透過考試的形成了鮮明對比了,那些人都去吃香喝辣,基本上都想要今天大吃一頓來慶祝。而這些落榜者,基本上就是灰溜溜、失魂落魄的走在街上,準備回到客棧收拾行李離開汴梁了。

陸垚這邊,在看到自己的名字出現在榜單上之後,也就懶得再去看都有誰的名字出現在這皇榜之上。相比之下,他還是更樂意於看這些學子們不同的表情反應,可以說,應試教育算得上是從古代一直流傳到今天的我國的核心錄取人才的方法了。然而,這些落榜者,真的是他們的能力不行麼?或者說,如果讓他們做了官,當真就會比那些名列前茅的人要差麼?陸垚覺得未必。

科舉制度是隋朝建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後,為鞏固封建中央集權的統治而產生的。隋朝建立後,為了鞏固封建統治,加強對人民的控制,建立了從中央到地方的一系列的行政機構。而這些機構的正常運轉,需要大批德才兼備的人才去充實它。隋朝之前採用的“察舉”、“任子”、“納資”及“九品中正”等一系列選士制度此時也充分暴露了它們的弊端,例如隋之前的九品中正制,注重門第,將選人的大權掌握在地方中正官的手中,仕途完全為豪門所壟斷,非常不利於中央集權制度的發展。而“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的局面也加深了不同階層之間的矛盾,廣大下層知識分子渴望打破此種局面,躋身上層,參與政治,分享權力。因此,科舉制的產生正是為了選拔大量人才,將選才的權利收歸中央,解決官吏缺乏,同時緩解階級矛盾而產生的。

科舉制度和應試教育都適應了當時社會的需要,都為社會的發展培養了大批的有用人才,推動了社會的進步。從某種意義上說它們刺激了人們學習的積極性,促進了學校教育的發展。但由於科舉制度與應試教育在某種程度上都是一種選“士”制度,一旦選士成功,被選者的社會地位和生活前景都會得到明顯的改變。因此儘管科舉制度和應試教育都有一套十分完備的考試製度,表面上看起來似乎是客觀公正,分數面前人人平等,實際上蘊含著極不公正的一面。

一方面試題本身的僵化、腐化,考試內容的死板、冷僻,並不能真實綜合地反映人的知識和能力:另一方面評分時的主觀隨意性或是機械教條主義,都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考試的客觀性。同時由於科舉制度和應試教育考試的內容都有著極大的侷限性,學校教學的安排又是圍繞著科舉制和應試來進行的,結果便導致了學校教育中形式主義、教條主義的學習風氣日盛,廣大知識分子終日埋頭於書卷,不注重研究實際問題,只重視書本知識,輕視甚至忽視實踐活動,失去了獨立思考的能力,窒息了思想的活力。另外由於競爭十分激烈,為了躍龍門而出人頭地,不少人便不擇手段地通關節,走後門,寄希望於徇私舞弊,甚至出賣自己的人格,良知。所有這些都背離了科舉和應試的初衷。原本在很大程度上促進教育和社會發展的科舉制度和應試教育,反過來又嚴重地制約了教育和社會的發展。

科舉制度和應試教育都適應了當時社會的需要,都為社會的發展培養了大批的有用人才,推動了社會的進步。從某種意義上說它們刺激了人們學習的積極性,促進了學校教育的發展。但由於科舉制度與應試教育在某種程度上都是一種選“士”制度,一旦選士成功,被選者的社會地位和生活前景都會得到明顯的改變。因此儘管科舉制度和應試教育都有一套十分完備的考試製度,表面上

看起來似乎是客觀公正,分數面前人人平等,實際上蘊含著極不公正的一面。

一方面試題本身的僵化、腐化,考試內容的死板、冷僻,並不能真實綜合地反映人的知識和能力:另一方面評分時的主觀隨意性或是機械教條主義,都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考試的客觀性。同時由於科舉制度和應試教育考試的內容都有著極大的侷限性,學校教學的安排又是圍繞著科舉制和應試來進行的,結果便導致了學校教育中形式主義、教條主義的學習風氣日盛,廣大知識分子終日埋頭於書卷,不注重研究實際問題,只重視書本知識,輕視甚至忽視實踐活動,失去了獨立思考的能力,窒息了思想的活力。另外由於競爭十分激烈,為了躍龍門而出人頭地,不少人便不擇手段地通關節,走後門,寄希望於徇私舞弊,甚至出賣自己的人格,良知。所有這些都背離了科舉和應試的初衷。原本在很大程度上促進教育和社會發展的科舉制度和應試教育,反過來又嚴重地制約了教育和社會的發展。

陸垚想到這裡不由得嘆了口氣,不管是古代還是現代,都是要考試的,這一點不會因為他從現代穿越到了古代而發生改變,自己只能去接受。而且,這一點,應該說還會繼續延續下去。

蘇軾和蘇轍以及新認識的曾鞏,也都在榜單上找到了自己的名字,他們三個人的反應比起平淡的陸垚要顯得激動得多。本來,陸垚覺得作為豪放派詩人的蘇軾,對這種事情應該也跟自己一樣,看得很淡定,或者說,這三位都是唐宋八大家中的人物,對於這一個小小的考試應該不會放在心上才對。

顯然,陸垚錯誤估計了科舉考試對於每一個考生的重要性,就算是蘇軾他們也不例外。即便他們能寫出不少的詩詞來,這百姓們也都把他們叫做大才子,但是一旦他們知道這大才子最後竟然都沒有能夠進入殿試,那會是一個什麼樣的結果?宋代重文輕武,對於科舉更是重中之重,可以說是全國上下的第一要務,即便是蘇軾和蘇轍還有曾鞏再怎麼對自己在考場上的發揮有信心,但是在沒見到榜上有名的時候,也是會有些緊張。

當然了,在看到自己名字後,三個人在離開的路上也是表現出了不同程度的興奮。其中,喜怒形於色的蘇轍表現得最為興奮,他已經開始猜測起趙禎會在殿試當中問他什麼問題了。看到他的反應,陸垚倒是笑了一下,要知道,當年就是蘇轍在殿試的時候面對仁宗的提問不卑不亢,甚至是說出了仁宗作為皇帝的一些問題所在,這件事情後來成為了經典故事流傳下去。

蘇軾和曾鞏自然也是非常高興,雖說不像蘇轍那樣程度激烈,但是二人也應該是對自己的成績感到滿意。

幾個人都不是喜歡熱鬧大場面的人,特別是這麼嘈雜的內外城交界處,於是四人可以說是看完成績之後第一時間就離開了那裡。

路上,曾鞏問道:“小陸大人,我看你剛才看到自己的成績,似乎早就有預料會榜上有名,所以十分平靜,沒看出來你有多開心的樣子。”

蘇軾在一旁說道:“這種考試對他來說還不是輕而易舉的一件事情,他早就胸有成竹了,自然是內心沒什麼波瀾的,不像你我,看到自己名字的時候還那麼開心。”

蘇轍這邊雖說十分高興,不過他倒是唯一一個看到陸垚剛才嘆氣樣子的人,於是問道:“不過,我看陸兄剛才嘆氣又是為何?”

陸垚心說總不能跟你們說這考試非常不好吧。於是只能苦笑一聲說道:“這榜上只有名字沒有分數,而且這只不過是通知咱們進了殿試,至於能不能最後高中,還不一定呢。”

三人一聽,也是紛紛點頭,顯然,陸垚要比他們考慮問題長遠的多。

幾人進到了內城當中,他們到了蘇軾所在的寺廟,棠溪早就將馬車開過來等著幾人了。蘇軾提議想要去酒中仙喝上一杯慶祝,曾鞏和蘇轍都同意,不過陸垚這邊還有事情要做,於是幾個人相約先各回各家,中午的時候再去到酒中仙一聚,那三人見陸垚有事,也就都同意了,而曾鞏則表示,他跟著蘇軾蘇轍就在這寺廟待上一會,等中午跟著他們一同去到酒中仙就是。陸垚也不多做挽留,接著便上了馬車離開了。

“公子,可是要先回府,把這個訊息告訴給老爺和夫人?”棠溪得知陸垚成績,也是十分開心,立刻詢問道。

車內的陸垚看樣子倒是不怎麼著急,說道:“比起我爹,應該還有人很想知道我這次的成績。這樣,你且將馬車開到韓府門口,我先去一趟韓府,韓永合大人才是最關心我這次成績的人。”

陸垚這話說的不錯,比起陸盱來說,韓永合對於他的成績應該說是更加關心才對。

自太宗朝起,朝廷便取消了科舉考試中對門第的限制,廣大有學識的寒門士子不必再受身份的地位的限制,皆可憑藉真才實學入仕為官,到景德元年,還取消了請託行卷,廢除了舉薦制度的殘餘,此後,真宗一朝又建立了糊名和謄錄制度,至此,經過近幾十年的發展,科舉制度日臻成熟,並得到了廣泛應用,許多讀書人在統治者的因勢利導下紛紛投入到科舉考試之中。

科舉考試與學習教育相輔相成,科舉取士人數的不斷增多,會極大地促進教育的發展。科舉時代,無論是中央還是地方官學的學生都期望透過科舉考試,步入仕途,因而科舉考試便自然而然成為了當時學校教育強有力的指揮棒,極大程度上影響甚至操縱著中央與地方學校的發展方向。兩宋學校教育尤其發達,書院遍佈天下,"取士不問家世"的社會風氣很大程度上刺激了天下士子入學讀書,科舉出仕的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