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梁時月 第三百八十六章 放榜日(第1/2頁)
章節報錯
在各朝各代中,宋朝堪稱文人的黃金時代。
大宋王朝在亂世中建國,深諳一方軍事將領權力強大的危害。因此,才有了宋太祖趙匡胤的“杯酒釋兵權”,將國家軍權集中於皇帝一人,並定下了“重文輕武”的基本國策。
這還不夠,宋太祖還曾留下訓誡:“不得殺士大夫和上書言事人”,“子孫有渝此誓者,天必殛(音同即,殺)之”。
這樣,文人的生存權利得到極大的保護,社會地位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因此,宋朝的文人都倍兒膽肥,敢於立朝直諫、觸怒龍顏,貴為九五之尊的皇帝卻無可奈何,鮮有因提不同意見而被砍頭。
正因為對文人的重視,科舉制度發展到宋代變得更加完善和嚴密。數不清的文人透過科舉考試進入官場,飛黃騰達。
讀書人的種種特權,讓皇帝都感到羨慕。宋真宗在其所作《勸學詩》中提到:“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勉勵大家好好唸書,讀書讀得好,高官厚祿、榮華富貴都會手到擒來。不僅如此,即便你之前窮得褲子都沒得穿,一旦到了“金榜題名時”,“洞房花燭夜”便會接踵而至。
由於讀書人的崇高地位,因此宋朝人衡量一個家族興盛與否已不再像前朝以氏族門閥關係為準繩了,而是將科舉作為標誌。如果一個家族有很多人中舉,那麼這個家族就是興盛的、是人才輩出的。所以,當時的女性都將科舉出身的男人作為最佳擇偶物件,進士們則更是“奇貨可居”,每次放榜時都要上演一場“搶婿大戰”。
殿試結束後,舉行唱名儀式,狀元、榜眼、探花以及其他各進士將一一揭曉。
皇帝欽賜及第的進士們錦袍、笏板等物品,這標誌著他們從此刻開始正式成為了“國家公務員”。
接下來,皇帝還會給進士們賜宴,稱之為“瓊林宴”。
不過,宴會的場所距離放榜現場有點遠,設在汴京城西的皇家園林瓊林苑中。
所以,進士們前往瓊林苑的這一段路便成了各大家族擇婿和“推銷”自家閨女的時間視窗。
這裡說兩個故事,來讓大家更瞭解一下宋代中了進士之後會是什麼樣的一個情況。
南宋紹興年間,有一個名叫陳修的讀書人,73歲了才考中進士。
回到家屁股還沒坐穩,就有人來向他提親。
開始時陳修推脫了一番,意思是我太老了,別耽誤了人家黃花大閨女。
結果媒人卻說:官人高中進士,乃是新貴人,身份高貴,對方姑娘若能嫁給您,那是她的福分。
最後老進士推脫不過,只得答應了這門親事,還寫了一首詩表達當時的心情“讀盡文書一百擔,老來方得一青衫。媒人卻問餘年紀,五十年前二十三。”
再有一個,就是大家耳熟能詳的范進中舉的故事了。
范進從二十歲開始科舉考試,
他出身一個貧窮家庭,連進京趕快的盤纏都是家裡向左鄰右舍給湊的
可是呢,命運好像跟他作對,屢考不中。
他沒有放棄追逐自己的中舉夢,屢敗屢戰,沒有停止讀書。為此,受盡了白眼。一直考到了五十歲才考中了一個秀才,然後像開了掛一樣,五十四歲又考了舉人。
得知自己及第後,范進霎時間“瘋”了。
這時的進士們完全掌握著婚姻的主動權,別說你是大賈員外家的千金,即使是當朝權貴的金枝、世家大族的小姐,進士基本上都可以隨便挑。有時候碰到個別“硬茬”的進士,甚至發生了讓權貴們不了臺的尷尬局面。宋徽宗時,“六賊”之首的蔡京想把自己的女兒許配給新科進士傅察,沒想到傅察給蔡京來了一個“冷處理”,直接沉默不語,最後蔡京只得訕訕而歸。“六賊”中的另一位朱勔,在洪皓等待第三輪考試——殿試時,就示意要把自己的妹妹嫁給他,洪皓謝絕了他。登第後,朱勔再次向洪皓請婚,而且送給他大量的錢財,並許以顯官,不過洪皓依舊是堅決拒絕了這門婚事。
宋仁宗時,頗得仁宗寵愛的張貴妃的叔父張堯佐看中了剛及第的馮京,就派人把他拖到家中,並冒稱是皇帝的旨意,還擺出了豐厚的嫁妝,而馮京只是“笑不視,力辭”。
說起陸垚這次參加的省試,其實從題型來看,也是有所革新的,當然,陸垚也是聽之前參加過科舉考試的考生們所說的,這其中最關鍵的原因,就是因為這次考試的主考官,是歐陽修。
從這屆考試開始,流行於仁宗朝歷年科場的“太學體”文風終於被歐陽修淘汰掉。
“太學體”是慶曆四年(1044)朝廷建立太學之後風行一時的科場詞賦、策論文體,其特點宋人多有總結:“務為險怪之語”,“求深者或至於迂,務奇者怪僻而不可讀”,“以新奇相尚,文體大壞”,一言以蔽之,就是不講人話,有如時下某些學者以艱澀、怪譎文風寫出來的所謂學術論文。
“太學體”的興起與國子監直講石介的倡導有密切關係,石介看不慣仁宗朝初期流行的華麗文體,在太學講課時,便有意識引導太學生寫文章時使用冷峻、佶屈的文辭,“因其所好尚,而遂成風”。
歐陽修崇尚平實、說人話的古文,很不喜歡“太學體”,所以,藉著這次擔任舉主考官的機會,對“太學體”文風“痛加裁抑”,評卷時候,但凡用“太學體”寫的詞賦、策論,都給予極低的評分,將擅長寫“太學體”文章的考生“黜之幾盡”。到了放榜時,人們發現“時所推譽,皆不在選”,那些“太學體”文章寫得得心應手、大家都以為必高中無疑的太學生,幾乎都落榜。
而正是這次考試之中,出現了《刑賞忠厚之至論》這篇文章,當然了,陸垚在這次省試的時候寫的論文也是有借鑑蘇軾這篇文章的地方。
除了這篇文章,其實這次科舉考試在歷史上還發生了一件趣事。
落榜的太學生非常憤怒,等歐陽修上朝時,將他圍堵在路上,“群聚詆斥之”,開道的街司邏吏都無法制止。不知哪一個考生還寫了一篇《祭歐陽修文》,投入歐陽修家中,由於是匿名文章,官府也無從追究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