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傅,中國古代職官。據著作記載始於西周,最初由周公旦擔任太傅,為朝廷的輔佐大臣與帝王老師(輔弼官,帝王年幼或缺位時他們可以代為管理國家),掌管禮法的制定和頒行,位列三公之一。

在戰國時期的齊國和楚國也設有太傅。秦朝時期被廢止。西漢曾兩度短暫復置該職位;東漢則長期設立。以後各朝代都有設定,但多為虛銜。

太傅位列三公,正一品位,處於專.制統治者的核心位置,是皇帝統治四方的高階代言人。

直接參與軍國大事的擬定和決策,在皇帝幼小或皇室闇弱時時常成為真正的統治者。太子太傅,商、周兩代已有太子太傅及少傅,作為太子的師傅。漢沿置,秩三千石,位次太常。東漢秩中二千石。太子對其執弟子之禮。三國因置。

中國先秦時期就有“捨生取義”的思想。人們非常重視名譽,這種思想透過歷史的發展滲透到中國的許多文化中。比如,與人交談時,往往貶低自己,抬高別人,而抬高別人則需要誇耀讓別人驕傲的事情。這是對對方名譽的一種認可,這在古代的尊稱和尊稱中表現得最好。呂叔湘在《漢語語法略說》中說:“在中國舊社會,社會地位較低的人不能用第一,二身體指代詞來稱呼社會地位較高的人,如卑微的孩子敬長輩,僕人敬主人,平民敬官員,窮人敬富人等,必須用尊稱,謙稱。”。

比如,如果對方是官員,古人稱呼他人時,一般不會直呼其名。親朋好友會以他的話來稱呼他,後世則會以一個人的官職來稱呼他。比如著名書法家王羲之,就因為當過“右將軍”而被尊稱為“王右軍”。東晉謝安因被封為“太傅”,常被稱為“謝太傅”。

在封建社會,官銜是一個人地位的體現,與其權責相匹配的官銜稱號或稱謂,是等級制度的一種體現。"三公"是中國古代三大官職的統稱。今文學者根據《尚書大傳》、《禮記》等書,認為"三公"是指司馬、司空、司徒;學者們根據《周禮》認為,三公是姓,太保。"太傅"在周代就已經存在,到了西周的奴隸社會,周公制禮之後,等級禮儀逐漸趨於規範,比如周公本人就擔任了當時最高的官職——太傅。

隋朝設三省,分別為中書省(決策)、門下省(議事)、尚書省(執行),三省職權相同。宋代中書省權力最大,門下省和尚書省逐漸被廢棄。明代的最高官銜是內閣首輔,清代的最高官銜是掌握政府權力的王宮和尚書。雖然最高官階有所演變,但"太傅"這一職位一直存在。

這便是唐龍現在的官職,太傅。雖說實權可能並沒有多少,但是實際上他卻是皇帝趙禎最信任的人,別的不說,單就說趙禎派出去的這些用來監視其他臣子的人,就都是唐龍找的。

而韓永合的官職,又是怎樣的呢?

禮部尚書,是主管朝廷中的禮儀、祭祀、宴餐、學校、科舉和外事活動的大臣,清代為從一品。相當於現在的中央宣傳部部長兼外交、教育、文化部長。

禮部尚書是主管朝廷中的禮儀、祭祀、宴餐、貢舉的大臣。

據《明史》記載,當時的禮部尚書張升是弘治十五年代替傅瀚而成為禮部尚書的。而張升一直在禮部為官,直至劉瑾掌權。依據慣例,一個部門不可能同時出現兩個尚書,所以吳寬的禮部尚書一職大概是南京禮部尚書。

引《明孝宗實錄》原文可以看的比較清晰:

以纂修《大明會典》成,敕吏部加總裁官少傅兼太子太傅戶部尚書謹身殿大學士劉健為少師兼太子太師吏部尚書華蓋殿大學士,太子少保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李東陽為太子太保戶部尚書兼謹身殿大學士,太子少保兵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謝遷為太子太保禮部尚書兼武英殿大學士,副總裁吏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學士吳寬禮部尚書仍兼學士掌詹事府事,南京吏部右侍郎楊守阯為本部左侍郎加俸二級。健等及寬俱上疏辭,不允。

《劍來》

對照上文可見,謝遷與吳寬均為禮部尚書,可見均為加銜。

同樣,《明孝宗實錄》卷一百九十七:總制陝西軍務戶部尚書秦鋐奏寧夏鎮守太監張僴報虜中走回軍餘……此戶部尚書也應是加銜。

《明孝宗實錄》卷一百九十八:禮部尚書張並(此“並”應為“升”字之誤)等具疏:弘治十四年以來南京及天下星變地震,搖動泰山……仍請兩京及各處巡撫等官洗心滌慮,同加修省。從之。

這應該才是真正管禮部實事的真正禮部尚書。

對照以上兩處便可發現,在同一時間,出現了至少三個禮部尚書,肯定是有加銜和實職之分。

至於在史傳中寫吳寬進禮部尚書之類,很正常。不論是用“進”、“升”、“加”應該都沒有問題,畢竟禮部尚書一銜乃吳寬所獲得的最高品級,所以在記載其人時,敘其最高品級也無可厚非,且合乎常理。儘管僅僅為加銜,而非實授。

禮部為中國古代官署。南北朝北周始設。隋唐為六部之一。歷代相沿。長官為禮部尚書。考吉、嘉、軍、賓、兇五禮之用;管理全國學校事務及科舉考試及藩屬和外國之往來事。禮部下設四司,明清皆為:儀制清吏司,掌嘉禮、軍禮及管理學務、科舉考試事;祠祭清吏司,掌吉禮、凶禮事務;主客清吏司,掌賓禮及接待外賓事務;精膳清吏司,掌筵饗廩餼牲牢事務。四司之外,清設有鑄印局,掌鑄造皇帝寶印及內外官員印信。會同四譯館,掌接待各藩屬、外國貢使及翻譯等事。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清政府宣佈“仿

行憲政”,將原設之太常寺、光祿寺、鴻臚寺併入禮部。禮部內部機構中添設承政、參議二廳,儀制、太常、光祿三司及禮器庫、禮學館。宣統三年(1911年),將禮部改為典禮院,成為清政府專管朝廷壇廟、陵寢之禮樂及製造典守事宜,並掌修明禮樂、更定章制的機關。

禮部一般設有:尚書一人,正二品;侍郎一人,從二品。郎中四人,員外郎四人,主事若干人。掌禮儀、祭享、貢舉之政。其屬有四:一曰禮部,二曰祠部,三曰膳部,四曰主客。

尚書作為官名,始於戰國時期。尚者掌也,顧名見義,尚書即掌管文書之意,故又稱掌書。秦朝於少府之下設尚書,掌管殿內文書,職位較底。西漢武帝時,設尚書五人分曹治事,掌管文書奏章,群臣奏章必經其手,而後進呈帝王,故地位漸顯重要。東漢時設尚書平臺,協助皇帝處理政務,成為事實上的行政中樞機構。隋代設尚書省,始分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分管國政。自唐至清,大體承襲沿用之,尚書的職權、地位亦日益顯要。現代中央政府龐大的部委機構顯然源於古代六部。六部長官稱尚書,副官一名稱侍郎,可謂精簡至極,無現代部委諸多職數及名目。古代視尚書為帝王之喉舌與股肱,乃朝中“機事所總,出納朕命”的精英人物,可謂朝廷百官之中堅。宋朝禮部:元豐改制後禮部有3個下屬部門祠部、主客、膳部。尚書、侍郎各一人,郎中、員外郎四司各一人。元佑初,省祠部郎官一員,以主客兼膳部。紹聖改元,主客、膳部互置郎官兼領。建炎以後並同。

韓永合為禮部尚書,而唐龍為太傅,這兩個人結合起來,這權力可以說是很大了。而之所以韓永合非常重視陸垚這次科舉考試成績,也是因為他作為教育部長自然是要關心考生成績了,而且是馬上要做自己女婿的人,不管是於情於理都不能讓陸垚這次考砸了。

而最近非常棘手的宋夏之間的問題,其實更多的責任,除了晏殊之外,就落在了韓永合的肩上。平日裡沒有事情的時候倒還好,但是一旦發生大事,韓永合時常會覺得力不從心,畢竟自己的兒子現在看來是難成大器。好在陸垚及時的出現。透過今天的談話,雖說韓永合也感覺到現在的陸垚跟前幾次到韓府之中來的時候有些不同,可以說氣場更強大了,不過韓永合併不覺得這是一件壞事情,畢竟作為一個即將入朝為官的人來說,不卑不亢表明自己的觀點,本來就是一個非常難能可貴的品質。

二人隨後又聊了一會兒,透過這次談話,可以說韓永合徹底放棄了讓陸垚成為他一派的人的想法,而且,對於趙禎要給他照顧的事情,韓永合也選擇尊重了陸垚的意願。當然,作為條件,陸垚也表示,等到自己進入仕途之路後韓永合遇到問題自己也會幫忙,當然了,陸垚也對自己這次的考試表示出了充分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