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當徐永昌體驗著西北民用工業給長安市民生活帶來鉅變的時候,中央政府的兵工掌門人兵工署署長俞大維腦袋裡回味的是西北軍工業的驚人潛力。

金陵金陵政府的軍隊裝備生產、研發、引進主要由兵工署負責。兵工署於1928年11月11日在金陵楊將軍巷成立,隸厲於金陵政府行政院軍政部。第四任署長俞大維,任職時間為1933年1月17日起。

俞大維能夠超越眾多的民黨官僚,擔當大任,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在博福斯山炮採購案中能夠一心為公,選型和談判過程順利,為***元帥解了燃眉之急。事情原來是這樣:

一二八事變後,果脯覺得日軍入侵在即,便開始到處採購兵器,其中重中之重又是山野炮。如此重視炮兵點解?戰爭樣式和戰術發展的必然。***從三十年代初開始請德意志軍事顧問團為他籌劃整理陸軍,洋顧問大人首重炮兵。魏採爾任總顧問時,針對日軍步兵在戰車與飛機掩護下攻擊前進的戰法,他建議金陵政府置辦新式武器,“唯各師需有相當之新式兵器,施以新式訓練,”才能對日軍“切實抵抗或擊破之。”塞克特則強調:“步兵與炮兵的合作是現代化戰爭的靈魂”,認為在將要發生的抗日戰爭中,“面對日軍炮兵和飛機的優勢,若無相對的炮兵與之抗衡,…獲勝的可能性將微乎其微。”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因為中央軍大部分師屬火炮還在用德國1904年的技術!話說大清末年,江南製造局就在自己產高碳鋼基礎上,成功仿製了當時世界先進的克氏山炮克虜伯1904式14倍徑75山炮,滬造克虜伯式75毫米山炮於光緒31年(1905年)仿製成功,是華夏國國軍工業進入20世紀後,製造出的首門管退後坐的後膛裝填火炮,標誌著華夏國近現代火炮生產開始趕上世界潮流。

主要戰術技術效能口徑:75毫米,初速:280米/秒,最大射程:4300米,高低射界:8度至+15度,方向射界:左右各2度,戰鬥全重:386千克。機動方式是整炮由一馬挽曳或者拆解後由四馬馱載。這款炮及其炮彈江南廠能夠完全自制,進口只是復進簧而已,同時代的兩大名炮德意志克式野炮和法蘭西國75野炮都是與滬造克式山炮同樣的碳素鋼。大清所謂的碳素鋼就是二十一世紀的45號鋼,45號鋼經過熱處理也就是淬火和回火工藝之後,是可以用作槍炮鋼的,滬造克虜伯75山炮在早期的缺點是炮彈,長期就是生鐵的,到了鞏縣兵工廠生產的炮彈才改成鋼鑄,威力大增啊,從130克黑火藥升級到380多克***。

滬造克虜伯山炮從1905年開始陪伴華夏國陸軍,1930年代金陵政府軍事委員會曾經下文要求將陸軍中的克式山炮退役,結果引起軍中極大反彈,因為華夏國陸軍除了克式山炮,就幾乎沒有其它的隊屬火炮了。

用光緒年間仿製的炮打昭和年間的鬼子,顯然不行。怎麼辦?靠自己研發生產新炮?你想多了,根本不可能。華夏民國1931年九一八前,全國兵工廠裝置老舊,重武器不能生產。由金陵政府兵工署所控制的僅有上海市、金陵、漢陽、泉城、德州、鞏縣等地的兵工廠,蜀省、粵省、桂省、晉省等兵工廠則由地方實力派控制。生產技術都比較落後。上文中兵工署在表格列出的這些兵工廠,由於缺乏鋼鐵、化工等基礎工業的支援,原料都來自於國外。這些兵工廠實際是組裝廠而已,只能從國外進口關鍵部件和各種原料後,在廠裡裝配。這裡舉個鞏縣兵工廠的例子大家一看就明白了:1935年1月的一份兵工署鞏縣兵工廠材料來源列表報告, 槍管鋼17158.1公斤, 來自德意志、奧國, 槍件鋼20867.3公斤, 來自德意志、奧國, 熟鐵3446.1公斤, 來自德意志、英、奧國, 無煙藥3922.16公斤, 來自德意志、美國、奧國。 其他金屬, 包括鉛銅和所有鋼料, 油料及化學品, 大多進口自外國。

足見當時工業基礎之薄弱,這種國防工業根本就是仰人鼻息,一旦與外國發生戰爭,這些兵工原料是根本就難以進口的,沒有槍管你怎麼****?沒有***你怎麼做子彈?甚至不僅僅是造槍用的鋼件,連熟鐵都要靠進口!這並非個例,規模小於鞏縣兵工廠的廣州石井兵工廠就是:所有槍炮零件,由洋行出具材料號,洋行說去哪個廠家買幾號鋼,廠子裡就照做,離開洋行就開不了工,甚至手榴彈的***都要買英國產品。一個連手榴彈都無法獨立搞定的兵器工業,對於新炮的研發生產更是痴人說夢。

好在果脯有祖傳的老方法:買買買。向誰買?果脯一向採購上高階大氣上檔次,炮,我果只買德意志國克虜伯的。可是德意志國作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敗國,被凡爾賽合約禁止研發和生產重型火炮。走投無路的克虜伯炮廠就走了邪路,他們和瑞典博福斯公司合作,以博福斯的名義搞火炮的生產研發和銷售。於是俞大維奉命赴德採購歐洲有名的博福斯工廠生產的75山炮。熟知果脯官員那驚天地泣鬼神的廉潔奉公操行的瑞典廠方告知他按照慣例將有一筆不菲的回扣,而這筆佣金足以購得3臺同樣規格的山炮。他輕描淡寫道:“希望你們趕工,15門山炮一齊交貨。”廠方驚訝於中國政府中尚有如此廉潔之官員。當被國民政府問及何以多出三門時,他依然輕描淡寫道,“是送的。”

日本鬼子那是相當配合,這邊俞大維還在考察談判,那邊關東軍嘁哩喀喳侵略熱河冀東毫不含糊,尤其是鬼子炮兵,用改三八野炮一路平推中央軍和各地方軍的步炮兵陣地,打得華夏國守軍一再崩盤。被打得滿頭包的老常抓住先進的博福斯山炮作救命稻草,想拿來博福斯山炮做他炮隊的萬能主力火炮,也就是壓制火炮伴隨火炮都靠它了。他於是一口氣買了一百三十二門原廠貨。中央軍上下也齊聲稱讚委座英明,有了克虜伯技術在手,抗戰簡直就是勝利在握。委座高興之餘,把具體辦事兒的俞大維也牢牢記在了心裡,這後來越級提拔,也是對他在博福斯山炮採購中盡忠職守的報答。

雖然透過博福斯山炮軍購案顯山露水後的俞大維高官得坐,可是中央軍卻發現,博福斯山炮在華夏國的實際作戰環境下有著非常大的問題。中央軍是攘外安內的先鋒,經常進入贛南的山地作戰,這就要求博福斯山炮也能伴隨前進,否則叫什麼萬能炮?山炮在山地的行軍是要採取分解後,馬匹馱載的方式,博福斯山炮也確實設計來分塊馱載的。問題是這貨分解後的單塊負荷也太重了,中央軍的大騾子馱不動,人家歐羅巴洲高階貨是設計用高階重馱馬馱載的。這下苦了中央軍的老爺兵們,他們不得不和騾子一樣辛苦,手抬肩扛,每天還走不了幾步路,貽誤戰機事小,吃苦受累事大。全軍炮兵上下怨言滿滿,都說博福斯山炮不好用,***不懂炮兵業務,耳根子軟又好面子,就悄不言聲地把博福斯山炮廢了。這廢了博福斯山炮不要緊,中央軍到底用那款炮抗日又一次搞不定了?俞大維心中大叫,苦也。這可是兵工署的本職工作呀。

平心而論,兵工署也是老鼠進風箱,兩頭受氣。一方面火炮對抗戰至關重要,有炮則生,無炮則死,職責所在,無可逃避;另一方面使用者單位中央軍炮兵卻是一幫子好逸惡勞,眼高手低的傢伙。他們希望得到一款射程遠(這樣安全,日本人打不到中央軍炮兵,中央軍炮兵卻能打到日本人),重量輕(這樣安逸,中央軍馱炮拉炮的馬匹可是炮兵們撈外快的取款機,剋扣這些牲口的口糧最來錢,可是吃不飽的馬騾自然也就拉不動重炮),山地平原都能用,價格低產量大的火炮。可惜這幾個特性根本自相矛盾,無法達成。

射程遠的話,自然需要炮口初速大,那就得多裝藥,長炮管。多裝藥了後坐力大膛壓大,火炮各部件就得堅固,自然重量必大。長炮管也是加重的一個主要因素。你怎麼可能要求一門打十三千米的炮和一門打六千米的炮一樣重?炮重了嘛,自然就難以在山地馱載機動,自然就製造成本高,工時長。

可是中央軍炮兵義正辭嚴地指出,我軍預計的對日作戰戰場在華北平原,對手是日軍師團隊屬炮兵的改三八野炮,該炮射程可以達到11千米之多。如果兵工署硬塞給中央軍一款射程在九千米以內的火炮,那根本是給日軍送人頭。如果貴署給我們的炮太重,那麼我炮兵無法山地機動,所有山地作戰都將得不到炮兵掩護,那來找貴署賠人命的就不是我們炮兵而是廣大步兵兄弟們了。

在這種矛盾處境下,中央軍的隊屬火炮始終無解,一直僵持到了1936年底,俞大維才從西北邊防軍這裡偷到了答案。西北邊區在過去的十二年間,一直埋頭髮展經濟,為了不驚動日本軍方,西北邊區煞費苦心,甚至連原油產量的資料都諱莫如深,更不會洩露軍事和軍工上的抗日準備了,為了瞞住日本,連中央他們都一起騙了,他們理直氣壯地說金陵那邊鬼子探子太多。一直到1937初,西北邊防軍的裝備和編制即使對於金陵中央政府也是嚴格保密的,這沒什麼奇怪,在劉琨原來銀河系地球的那個時空裡,閻錫山的晉軍也是不讓中央軍得到他們編制裝備的哪怕一點點訊息,直到1947年,晉軍還把一個洩露部隊編制給南京政府的軍官給斃了,罪名嘛當然是很幽默的通共。日本唯一對西北邊區有戒心的戰略家石原莞爾形象地稱西北邊區的這種防備措施是鐵幕。

打破這一切的是張楊兵變。在這個時空的張楊兵變發生在福州,***被扣押後,民黨內部大亂,日本間諜趁機插手,煽動一些軍人想在金陵搞親日的政變,西北邊防軍軍情四局及時揭發了這一陰謀,得到當時仍然被軟禁的***口諭後,西北邊防軍調動了一個師,以與中央軍聯合軍事演習為名,進駐金陵近郊,與中央軍中愛國部隊一起,平定了親日份子的叛亂,從這次事件後,西北邊防軍的真面目才為人所知,他們裝備精良,訓練有素,紀律嚴明,被首都各界交口稱讚。***返京後,也親自檢閱了這支部隊,他也對部隊讚不絕口,稱他們為黃埔精神之繼承者。俞大維也是趁這個機會,才發現了西北兵工這個寶庫。

1936年末,在福州事變(劉琨這個時空的西安事變)時候,西北邊防軍精銳陸軍師進京救駕,俞大維派專家摻和在中央軍將領裡,跑到劉琨們的炮兵那裡偷師學藝,才知道西北邊防軍以獨特超前的戰術思路解決了隊屬炮兵的難題。

西北邊防軍與捷克斯科達合作,許可證生產了100毫米榴彈炮、75毫米山炮,搭配輕重量曲射效能好的迫擊炮及輕重量的戰防炮,這樣組成的隊屬炮兵既可以在平原地形壓制日軍師團野炮,又可以在山地戰中以迫擊炮曲射提供支援火力以戰防炮直射摧毀堅固目標。更令他吃驚的是,西北邊防軍軍官透露,西北兵工廠自產了全系列火炮:軍屬100毫米榴彈炮、師屬75毫米野炮、37毫米戰防炮、76毫米高射炮、37毫米高射炮、120重迫擊炮、82迫擊炮、60迫擊炮等等。

西北兵工廠對外叫西北機械公司,是由西北開發總公司投資的,廠址在酒泉市附近。兵工廠的炮廠對外稱西北第一機械廠。民國十八年(1929年)開始談判引進全套的捷克斯科達制炮裝置, 1931年裝置到貨安裝,32年下半年正式生產75毫米山炮。

俞大維還得知,西北邊防軍引進了蘇聯的頓河馬,在西北設立了軍馬場,培育成功了重型挽馬山丹馬。於是一等閩省危機解決,他就攛掇了中央軍一些炮兵將領,吵吵著要***發話,去西北邊防軍和西北兵工廠參觀取經。

本來,從1935年起,西北邊區就開始向中央軍和各地方軍推銷自產的步兵武器,但沒有公開自己的火炮系列。恰逢西北邊區與中央簽訂了抗戰預備協議,金陵軍政部和西北邊防軍司令部都同意開展作戰計劃和裝備方面的交流活動,於是早在1937年初俞大維就第一時間帶領兵工署專家們跟隨參謀總部高層到西北來過一趟考察火炮了。

參謀總部和兵工署為西北邊防軍的軍備情況所振奮,返回金陵後,對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做了詳細彙報。為西北邊防軍實力所震撼後,軍委會全面加強了與西北的戰備整合,雙方從作戰計劃到軍工生產開始了全面合作,西北邊防軍和西北邊區成為了抗戰準備的重要一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