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化作繞指柔(第2/3頁)
章節報錯
石鳳翔知道蘇汰餘有這個心結,而且石鳳翔自己是裕大華西北事業的負責人,現在如果強烈建議總部把冀省的大興廠搬遷西北,有些不大好,容易引發董事會里一些人的閒話,不過事情重大,顧不得那麼多了。他解釋道:“聶委員對大華是很關照的,西北邊防軍後勤採購的大單,他出力不少,軍方很多的設想,都是聶委員透露給我們的,我們的設計師根據他的資訊,對軍方需求有了透徹瞭解,提出的方案才脫穎而出。”蘇汰餘也點了點頭,眉頭舒展了許多。他知道石鳳翔講的是大華立足西北的第一大單,西北邊防軍的被裝和單兵裝備。
西北邊防軍從1930年就提出了正規化的建設要求,制定了精實案。服裝的正規化不在話下,更令紡織界驚喜和眼紅的是,西北邊防軍提出了單兵攜行具的需求,單兵攜行具的概念這在諸夏民國聞所未聞,經介紹後,紡織界才知道,都是他們的生意:帆布腰帶、彈匣袋、手榴彈袋、水壺袋、急救包、掛帶、各式揹包等等等等;而且遠期規劃是,除了滿足十二個步兵師的被裝、單兵攜行具外,還要儲備十八個師的被裝和單兵攜行具!西北軍事委員會軍務局把被裝、攜行具的設計、生產作成了一個標書,邀請國內私營企業投標,一石激起千層浪,對於當時剛試探西北市場的大華而言,這是天賜良機。
蘇汰餘和石鳳翔都回想起了7年前,大華紡織創業的歲月。民國19年當西北邊防軍開始提出單兵攜行具概念的時候,不要說國內的紡織品廠家了,就是遍佈民國的各地軍閥,聽懂這玩意兒的也沒幾個。
所謂單兵攜行具,是指士兵在作戰、訓練、值勤時攜帶個人裝備用品的制式用具,它能夠提供彈藥、防護裝備、急救和軍需保障品等作戰及生存所需物品的基本供應。 對士兵來說,先進的單兵攜行具不僅能減少體力消耗,還能有效提高戰鬥力。進入二十世紀後,士兵的負載越來越重,身上的零碎越來越多,傳統的攜行方式已經不能滿足作戰的需要:單兵攜行具誕生後,這一問題才得以改善。 單兵攜行具最大的優勢就是將重量平均分配到人體的各主要承重部位。 這就好比負重一袋糧食,如果馱在背上走,肯定費勁,分散到腰、臀、背等部位攜帶就輕鬆多了。
古代戰爭中,士兵頂盔摜甲手執刀槍就解決問題了,最多帶乾糧和水,就沒有專門的單兵攜行具這一概念。自從進入***時代以來,士兵在戰場最早攜帶裝具的方式就是單件分掛式。單件分掛,就是單具單用,多具披掛。對於一名步兵來說,既然要攜帶步槍,那就要攜帶配套的彈夾,就需要彈夾袋;需要投擲手榴彈,就要攜帶手榴彈袋;需要用望遠鏡觀察,那就要攜帶望遠鏡盒;需要喝水,那就需要水壺;需要野營住宿,那就需要攜帶被褥帳篷……每一樣東西都是單獨的,需要一件一件掛在身上。這就是最典型的傳統單件分掛式攜行。
一般來說,單兵攜行的物品可以分為戰鬥裝備和生活保障裝備兩大類。通俗一點,就是身上掛的槍支彈藥和背上背的被褥臥具。例如二戰時期的蘇聯紅軍士兵步槍手,攜帶步槍外,身上就是斜跨子彈帶、水壺和碩大的乾糧袋或儲物袋,軍官則是外腰帶、手槍及彈匣和地圖檔案包。如果要考慮露營的問題,那麼每個人背上就會背上打成揹包的被褥。
抗戰、內戰時期的中國及二戰時期的蘇聯日本軍隊就是這樣單件分掛的。單件分掛的優點在於簡單,但是隨著士兵身上攜帶裝具越來越多,其弊端也越來越明顯。第一,單件分掛,每攜帶一樣裝備就要纏一條帶子,才能將自己的裝具披掛完全,如果裝備很多,一條一條帶子纏在身上,就像五花大綁一般,穿戴和脫下都極為不便。
假如你是個步兵,班長命令你去爆破敵人碉堡,你就得先把身上的裝具一件一件摘下,動作再快再麻利,也得有十幾秒鐘,頗為繁瑣,如果是在敵人機槍掃射下,手忙腳亂,估計幾根帶子纏一塊兒,你想死的心都有。
第二,單件分掛人機工效很差,從肩上斜掛到腰側,即使用外腰帶將揹帶束緊,裝具的重力點也在後腰下方周圍,在運動中各件裝備或相互碰撞,或與身體發生碰撞,前後挪動,不便於行動和隱蔽,反覆交叉的帶子勒肩勒頸,壓迫前胸,容易加速疲勞。像後來抗戰中的西北野戰軍這種動不動就夜間穿插五十公里,或者潛伏敵前二十四小時的,這種裝具會壞大事兒。
第三,單件分掛,需要一件一件清洗整理,野戰條件下容易丟失,對單兵作戰效能造成負面影響。
由於單件分掛的攜行方式存在諸多弊端,進入20世紀,歐洲各國逐步開始採用依託腰帶及配套的揹帶來對多種裝備進行攜帶,這種揹帶型有Y型和H型之分。例如德軍就有多款Y帶與外腰帶組合起來的分體式的攜行具,在外腰帶上透過專門的連線卡具懸掛彈藥匣、手榴彈、水壺、檔案包等裝具,背後可以與突擊揹包相連,攜帶其他物資。這種依託攜行帶進行組合的攜行具,可以說是分體式單兵攜行具的雛形。
何謂“分體式”?分體式,說明每一樣裝具是可以分開,獨立的,不管是小彈藥包還是大背囊,都可以拆開,但是這些分開的裝具都可以用攜行腰帶、揹帶或相應的掛載平臺整合起來。一條帶子串起來,組合起來在一起,就可以把好幾樣裝備攜帶好。當然,並不是百分之百能將全部裝備連起,畢竟還是會有一些小件單獨攜帶。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英軍就研發出了P1908型單兵裝具,二戰前發展出了P1937型單兵裝具,裝備了各英聯邦成員國軍隊。
在發展專用的單兵攜行具方面,美軍也走在世界各國前列。在大多數國家還使用皮具的時代,美軍就已經在M1910型攜行具上採用卡其布了。M1910型單兵攜行具的核心是兩根側Y帶(背後看上去是交叉的,所以有人稱之為X帶),下方連線著卡其布外腰帶,其上懸掛步槍彈匣包、急救包、水壺套、乾糧包,背後懸掛突擊背囊。穿上以後就好似穿上了一件背背佳,十分方便。M1910型推出之後,美軍在其基礎上進行不斷改進,可以在Y帶、外腰帶和背囊上增加懸掛新的元件,豐富了它的功能。
1910年,美軍為步兵配發了M1910 型單兵攜行具,由戰鬥攜行具和生活攜行具(即背囊兩部分組成,可以算是早期比較現代化的攜行具了。M1910型攜行具用卡其布製成。主要由外腰帶、可以掛在腰帶上的X形揹帶、10個M1903步槍彈匣包、急救包、水壺套(裝M1910型鋁製水壺、乾糧包及一個長條形背囊(即生活攜行具組成。攜行具中的揹帶看上去和揹帶褲上的吊帶差不多,主要用途是分擔腰帶上負載的重量,增加揹負的舒適性。此外,如果有人負傷或陣亡,戰友們還可以抓住揹帶把他拖回來。軍官使用的M1910 型攜行具則用一個手槍彈匣包替代了步槍彈匣包,井取消了X形揹帶。按照設計要求,這套攜行具可以負載21.7公斤的物品。不久,美軍又配發了更加優良的M1912/14 攜行具,主要的改進是可以把乾糧包摺疊後放進背囊,並增加了一個工具包。騎兵使用的M1912/14 攜行具則用牛皮製成,並增加了彈藥筒、綁槍帶和一條可以斜挎在身上的子彈帶(用來攜帶更多的彈藥。
民國十九年西北邊防軍開始邀標,計劃在二五計劃內採購20萬套以上的單兵攜行具。國內廠家先是狂喜,然後徹底懵圈兒。好在標書裡有舉出了英國和美國兩大榜樣,於是各廠家紛紛去英美採購實物,然後山寨一把應標。可是石鳳翔曾經在日本留學多年,秉承著日本教育的工匠精神,他覺得這事兒沒那麼簡單,於是透過陸伯鴻和聶其傑,他帶領工廠技術人員多次走訪了軍務局和終端使用者:西北邊防軍一處(作戰訓練),終於真正瞭解了客戶需求:當年西北邊防軍的輕武器及其彈藥基本來自紅色俄羅斯,使用單兵攜行具的主要是步槍手、輕重機槍手、軍官(配用手槍)。
美軍當時的單兵攜行具設計的時候也注重了使用者需求,他們用不同的腰帶來滿足步槍手、輕機槍(美軍是BAR)、用手槍的軍官這不同的需求,設計了M1923步槍彈藥腰帶、M1918BAR腰帶、1912手槍腰帶。比如M1923步槍腰帶由10個子彈袋組成,每個子彈袋可以放兩個7.62X54R步槍彈夾,子彈袋是與腰帶作一體化編織的,這樣比較牢靠也省材料(不要以為美國手腳大方,要考慮到這種步兵裝備的生產數量是以百萬計算的,即使財大氣粗的美國也浪費不起)。M1912手槍腰帶則只是一條有上下三排打孔的帆布編織帶,腰帶右側有一個按扣,可以把彈鼓袋一類的東西固定住。
石鳳翔敏銳地察覺到,照搬照抄美軍單兵攜行具是走不通的,西北邊防軍的單兵裝備和班組戰術與美軍有很大區別。首先西北邊防軍使用木柄手榴彈,美軍用球形金屬手榴彈,西北邊防軍特別重視手榴彈的使用,他們強調步兵的五大技能是射擊、投彈、拼刺、土木工程作業、爆破。每個戰士都要攜帶至少四枚手榴彈,這問題就來了,木柄手榴彈體積是大的,美軍的甜瓜手榴彈體積小便於攜帶,他們有單獨掛件的手榴彈袋甚至一個袋子可以帶24枚,可是西北邊防軍的木柄手榴彈就不行,每人都要帶,體積又那麼大,如果單獨掛,就佔了太多空間。
其次,美軍步兵班裡全部是裝備步槍,而西北邊防軍計劃在步兵班裡裝備至少兩支***(當時又叫手提機槍),而且準備為特種兵(三十年代對炮兵、裝甲兵等的稱呼)普遍裝備***,這就要有彈匣袋,所以解決方法是***手用手槍腰帶,另外單獨生產三聯裝或者五聯裝彈匣袋,穿在腰帶上或者跨肩背。美軍***多半是給軍官裝備的,軍官可以讓勤務兵幫他背東西,西北邊防軍***要下步兵班,都是士兵,你的東西自己不掛誰伺候你?
第三,美軍現有的M1928 揹包根本無法適應山地作戰,它容量太小且揹負不穩固,還會限制手臂的活動範圍,這些都是山地作戰的大忌,偏偏西北邊防軍預定作戰地域就是山地為主。
經過對使用者需求的詳細瞭解,石鳳翔與大華的設計團隊推出了新方案,大華設計的單兵攜行具是吸收了英美陸軍的優點,在美軍單兵攜行具基礎上改良而來的,由腰帶和X掛帶組成。掛帶系統也是在美軍基礎上搞的是六點掛鉤,前面四點,後面二點,掛帶在背後交叉成X形狀。
大華還參考美軍成品,改進開發了揹包、水壺套、刺刀鞘、軍鍬套、急救包包等配套附件,採用與美國一樣的懸掛方式:雙鉤和掛環。20年式揹包是大華設計的另一個亮點,美軍當時用M1928揹包,笨重複雜,大華則設計了一款輕便大容積的揹包,這種設計後來反過來啟發了美國廠家,他們根據西北邊防軍的揹包,設計了美軍M1936野戰揹包,只不過M1936是為了軍官設計的,沒有大華紡織原來設計的在揹包蓋上用來攜帶工兵鍬的扣子。
20年式揹包有可調節的肩帶,揹包底部有個帆布袢,可以固定肩帶,把一條肩帶轉化成一對兒揹帶,這包就可以當成揹包揹著,解開帆布袢,肩帶就又成了一條挎帶,揹包秒變挎包。
大華紡織這麼用心的設計自然得到了使用者好評,西北邊防軍乃宣佈大華中標,這套裝具被命名為20年式裝具,從民國21年開始大量裝備部隊。西北邊防軍沒有食言,五年來採購了二十萬套以上的單兵攜行具,給大華紡織送來了豐厚利潤,要知道,一條彈藥腰帶採購價就是兩塊大洋。
蘇董事長是山城人,這裡的男人一向慷慨仗義,喜歡結交朋友,聶委員幫了這麼大一個忙,他是感恩於心的,大華中標後他也多次託人向聶其傑表示感謝,還遵照諸夏民國各地生意的慣例,想給聶委員提成,聶其傑謝絕了,他對來人解釋道他來西北是想給民族做事,不是為了錢。更何況西北邊區抓貪汙腐化是很嚴厲的,有廉政公署的設定,西北邊區建立之初就遭遇大旱災,劉琨劉越石從海外緊急調動億萬資金救災,邊區政府對敢於貪汙救命錢者是一律拉出去打靶的,從那時候起就養成了用霹靂手段治理貪汙的習慣,這套通行民國的商業慣例在西北絕對行不通。你們要是感謝我的話,多僱工人,多開設培訓班,等免稅期過了多繳稅就是了。蘇汰餘當時就感嘆,西北政治清明,真是實業家的樂土!後來石鳳翔提出西北工廠增資擴產,他是大力支援的。
蘇汰餘說:“志學你的意思我明白了,只是遷廠實在是一件大事,大興廠經營多年,僅僅機器裝置一項,估計就有三千噸以上吧?這得裝滿十列火車呀。”石鳳翔誠懇地說:“董事長所言確實,可正是如此,如果真的遇到戰爭臨時遷移工廠,就更困難了,戰時交通不便,這麼多機器裝置無法順利運輸。現在聶委員說如果遷廠的話,西北邊區政府可以協助安排運輸,費用方面政府以免電費、退稅等各種方式進行補助,其實是個好機會呀。”蘇汰餘還是有些猶豫:“現在華北風聲緊,不過九一八以來,日本多次對華北動手,塘沽協議後,雖然不斷地用策反漢奸搞事兒,日軍基本沒有大的軍事行動。還算知道適可而止。只有去年(36)年二十九軍與日軍在豐臺有小規模軍事衝突,志學你曾經留學日本,依你看來,日軍真的會在近期大舉圖謀華北?”
石鳳翔笑了:“董事長這是取笑我呢,我當年留學日本是學技術的,對日本軍國大政的瞭解不足得很,倒是來西北後,實業人民委員部經常組織企業家座談學習,經常通報一些很來自西北邊區高層的資訊,對做生意很有幫助,我記得就在上兩週還組織我們學習了一篇西北邊區政府內部的評論文章,題目叫走向深淵的昭和軍閥。
我記得大致意思,就給董事長傳達一下,有沒記準的,請呼延兄補充。”旁邊的呼延若容笑著點了點頭:“志學兄博聞強記,不會錯的。”蘇汰餘打足精神,聽了下去。這篇文章是西北軍政長官公署權威人士撰寫的不署名評論,它從九一八談起,揭示了日本軍國主義的內幕,當時是不公開地在西北政府內部作了傳達,也給一些重要的文化、經濟界人士作了傳達,引起了相當震動,對於為西北後來轉入全面抗戰做了思想和輿論上的準備。石鳳翔當時向蘇汰餘口語化的介紹文章內容是這樣的:
近代日本的軍國主義根源,深植於其賴以立國的天皇制度及其據以變法圖強的明治憲法。“明治憲法”它是以年普魯士憲法為藍本的欽定憲法,憲法規定,陸海軍有權跨越內閣直接向天皇彙報。而天皇有著統帥權。這是日本軍國主義的根源。因為內閣首相是民選的議會執政黨或執政聯盟推舉的,而天皇是世襲的,這就等於民選政府控制不了軍隊。
九一八事件時候的日本首相,就對天皇抱怨說,他既沒有參謀本部的報告,也沒有外務省的報告,日軍動向他靠報紙瞭解。內閣控制不了陸海軍,後來發展到陸海軍反過來控制了內閣,原因是任何政黨要組閣,就需要陸海軍推薦陸相和海相,陸軍根據這條規矩,對他們看不中的政黨,就拒絕參與組閣。而且即使組閣成功,首相也要看陸軍的臉色,因為陸軍可以隨時命令陸相辭職,從而逼著內閣總辭職。
繞來繞去,大家明白了日本這個所謂的立憲君主制國家,實際上政府的興廢,被陸海軍控制了。那麼誰控制陸軍呢?秘密就在這裡,日本陸軍是誰?控制日本陸軍的,是參謀本部、陸軍省、教育總監部,這三個機構分別負責軍令、軍部、軍訓。這個團體是裕仁控制日本陸軍的爪牙,永田鐵山就是裕仁在日本陸軍裡的總代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