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速歸還在歷下俘虜的齊國將士。”

齊國朝堂之上的文臣武將,趁機聲討蘇代背後代表的張華勢力,揚言堅守臨淄,誓死不降,在齊威王面前刷好感。

蘇代對齊國大臣們的豪言壯志,也就當做是耳邊風罷了。

齊國大臣有意誇大了臨淄的兵力。

根據蘇代所知道的情況,臨淄不可能有70萬兵馬,否則也不必與楚國結盟了,這個時候該逃跑的應該是諸葛亮……

“諸位之所以咄咄逼人,是因為感到恐懼。我已清楚臨淄之虛實。即便諸位與楚國范增結盟,仍然不過是負隅頑抗罷了。還請諸位考慮一下是否值得。如若戰敗,後果可曾想過?”

蘇代看出了齊國眾人言辭後面的恐懼。

人在恐懼的時候,就會憤怒,為自己壯膽。

孟嘗君田文也在朝堂之上,見眾人聲討蘇代,對蘇代說道:“我孟嘗君,願意作為人質,前往夏國,侍奉貴國國君。還請求夏國退兵,兩國相安無事,可使兩國百姓,免於兵荒馬亂,以免生靈塗炭,豈不妙哉?”

“此言差矣。此時已非周天子的天下,我們主公志在天下,橫掃諸國,無論齊國、楚國都沒有存在的必要,你們唯有臣服這一條路。”

“什麼?!”

蘇代的話,讓在場齊國的大臣無不大驚失色。

齊國眾人還停留在春秋戰國時期,諸國並立的局面,但蘇代知道後世發生的事情,知道秦漢以後,大一統的觀念已經深入人心,後世的梟雄不會想著諸國並立,而是想要擊敗所有的對手,統一天下。

天下一家,臥榻之側,豈可許他人鼾睡!

蘇代的霸道,無疑在威脅齊威王和齊國的文武大臣。

“你可以回去了,若要讓寡人降服,先攻下臨淄再說!”

齊威王不悅,令人趕走蘇代。

蘇代鄭重作揖,對戰國的霸主還是有一分敬重,然後甩袖離開。

蘇代離開後,齊國朝堂之上,一陣沉默。

蘇代這邊的態度很明確了,如果齊威王臣服,那麼齊威王還可以保留一個虛名,但齊威王的領地要被吞併,劃分為州縣。

“相比之下,楚國范增願意保留齊國。果然還是應當與楚國結盟。”

齊威王權衡蘇代和范增給出的條件,顯然范增的做法,更加符合齊國的利益。

范增的楚國,仍然實行東周模式,只要各國臣服大楚,聽從大楚的調令,那麼就允許這些諸侯國繼續存在。

趙匡胤的宋國、司馬懿的晉國,都選擇了依附大楚。

然而,張華實行的是劉邦路線,要滅掉各個諸侯國,讓領地成為鐵板一塊,更好控制。

兩種不同的策略,各有優劣。

大楚的分封制,類似於加盟模式,擴張迅速,只要齊國依附大楚,那麼齊地就成為大楚表面的勢力範圍。缺點在於控制力不足,這些依附於大楚的諸侯,像是牆頭草,容易背叛,有時候也會陽奉陰違。

張華勢力卻是自己做大做強,親自攻下每一座城池,擒殺當地的諸侯,在破壞後進行重建,領地更加牢固,勢力內部發生叛亂的機率更低。

對於齊威王這種要做選擇的諸侯而言,與范增結盟,還有機會脫離出來,但被張華吞併,就沒有機會逐鹿中原了。

鄒忌說道:“結盟楚國,固然是一個更好的選擇,但前提是,齊國、楚國聯軍,可以擊敗進犯的夏軍,否則……”

鄒忌擔憂地看向齊威王。

要是兵敗,齊威王可能會被關押到長安天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