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旗的掌旗使都具備了成為護法的資格。

但是全金髮覺得以護法為各路義軍的領袖十分不妥,每個護法能力不同,手下士卒良莠不齊,數量也天差地別,作戰的時候還互不統屬,難以協同,實在混亂,而且他們同時負責統兵和地方教務,時間一久難免生出割據一方的心思,對未來發展大大不利,所以正好利用這一次機會,徹底整改一番。

前番楊妙真面對死亡,不得不安排下後事,但她如今僥倖未死,張三槍又放棄了繼任教主的機會,前面的許多安排便不太合適了。

於是在聖子繼任儀式之後,楊妙真又重新調整了明教的組織結構。

教主、光明左右使為常設職務仍無變動,副教主作為教主的副手,可以根據教主的意願冊封,在必要的時候可暫代教主職權。

聖子聖女為教主的法定繼承人,為避免意外,新教主繼任之後當儘快選出,且不可同時存在多人,這自然是為了防止教主出了意外,多個聖子或聖女奪權。

而聖子聖女地位很高,但是本身沒有實權,只有經過教主授權才能臨時接管某一實際權力。

光明左右使者卻是教主手下的實權人物,類似朝堂中的丞相和大將軍,坐鎮中樞,參與決策,但是不會直接外出領兵,除非有教主特別授權。

眼下,楊妙真為教主,全金髮為副教主,光明左使範倜溫、光明右使夏全,光明聖子為柯崇雲,這是與前光明左使以及當時發起逼宮的那幾位護法一同認可了的。

接著楊妙真又宣佈了廢除護法的職務,按照明教舊制設定法王。不過法王的職權與過去卻不完全相同。

這一次楊妙真新設了四大法王,分別是掌管律法的神雷王,掌管錢糧的寶光王,掌管人事分派的平等王以及掌管教化的功德王。

名為法王,其實就是對應著朝堂中刑部、戶部、吏部和吏部的職權,一看便知道所圖甚大。

前聖子張三槍才當了神槍護法不過半月,便改為了平等王,他對這個名字比較喜歡,論能力的話,他曾經是聖子,地位崇高,身邊自然不是無人可用,況且平等王負責的只是各分舵舵主以下堂主香主的人事事考評和任免權,對舵主以及以上的人事只有考評和建議之權,任免還是由教主決策。

郭方卸下光明左使之後便擔任神雷王,這是各得罪人的差使,也只有他的人望能夠勝任,而且他實際上只是負責執行,具體律法和教規都是已經制定好了的。接下來的一系列改革,會用到神雷王的地方很多,郭方既負責執行,同樣也負責揹負罵名。

柯崇雲則是以聖子的身份暫代功德王的職權,功德王負責教化,如今明教、特別是根據地內部,底層建設的蒙學書院大部分都是七俠派過來的弟子負責,柯崇雲擔任這個職務正好管理,而且教化做好了,功德王在底層的名聲也會很高,將來接任教主,擁護者也必然更多。

顯然這個職位比之神雷王的要前途遠大多了。

最後一個掌管錢糧的寶光王,在楊妙真夫妻反覆權衡之後給了此次逼宮事件發生時並不在光明頂的落霞護法金晨。錢糧在這亂世之中十分重要,郭方等高層逼宮,想要奪取五行旗的掌控權,一方面是因為五行旗的確精銳,另一方面也是因為五行旗掌握了根據地的錢糧。照理說寶光王負責錢糧的話,該從五行旗中提拔人手才對,但是一來五行旗各掌旗使資歷相比於原本各位護法,資歷都有不及,二來楊妙真還得平衡內部權力,練發起逼宮的郭方都當法王了,未曾參與逼宮的護法反而什麼都撈不到,這顯然難以服眾。

所以權衡再三,楊妙真還是決定將這個法王給了能力相對平庸,但勝在辦事細緻的落霞護法金晨手中。

郭方等人透過逼宮手段都還沒有得到手的錢糧之權,竟然被一個絲毫沒有參與此事的護法得到,這讓他們心中也是十分不忿,這也算是對金晨的一種鞭策了。

之前明教共有十七位護法和左右使者以及聖子,後來被處死了一個郭咬兒,再經過這麼一番調整後,還有十二位護法等待安排。

於是楊妙真將這十二位護法按照意願和能力分成兩類。

能力平庸或者沒什麼功利之心的五個人被封為五散人,地位略低於法王,但是卻有直接面見教主的權力,同時又不用與左右使者和法王一般呆在中樞,可以隨時去往地方,既可以監督地方各壇主舵主、又可以在戰時,充當臨時統帥。

看起來似乎跟原本的護法沒什麼區別,但實際上實際權力大大降低了,原來是地方軍政一把抓,如今軍權變成了臨時職權,財權完全沒有,只有一個監督之權還算保留完整。

餘下七人都是跟金人有血海深仇、比較銳意進取的,直接則派往地方,擔任舵主之位。之前明教只有一個總舵,其他地方規模太小,或者不夠穩定所以只有暗中建立的分壇,起事之後傑出者便升為護法負責統領數個分壇的義軍。

這一次楊妙真取消了護法的稱號,改稱為分舵舵主,明確劃分了區域,舵主的地位和散人相當,略低於法王,名義上統管分舵內一切事務,其實多有限制。

明教總舵高層的變動,雖然變化很大,已經有了一些朝廷中樞的影子,但其實還是保留了不少江湖教派的風格,很是精簡。

最重要的一塊兵權則被楊妙真刻意排除到了外面。

隸屬於總舵的五行旗將錢糧之權放給了寶光王,教化之權分給了功德王,各旗中的技術人員和讀書人也都被劃撥到了功德王麾下。

最後五行旗只保留了五萬軍事建制,五位五行掌旗使成為教主的直屬手下,分別統帥各旗。

五行旗也成了總舵唯一一支軍事力量。

以上是明教總舵的調整,還算順利,畢竟明教也算是江湖門派,權力鬥爭還遠遠沒有朝堂之上那麼撥雲詭譎,武力能夠解決大部分問題。

不過下面各個分舵分壇堂口香口的調整卻要困難得多了。

因為這將會涉及到財權軍權和政權,這從架構上和執行上對於明教來說都是一個大考驗。

沂蒙山區根據地內部還好,算是總舵直屬,全金髮早就開始進行試點,五行旗實際上就是新制度的產物。

在楊妙真和全金髮的規劃裡,將來的明教麾下將劃分為各個分舵、舵下有分壇、壇下分堂,最後為香。

如今沂蒙山區算是總舵,下面設定了十六個分壇,每個壇相當於負責一個縣的地域,壇主相當於一縣的縣令,各壇下面又分為數量不等的堂口,一般三四個,多一點的五六個,只有兩個堂口的分壇也有,一個堂口便負責一個鎮子,堂主類似於後世的鎮長。鎮子下面每個村都會設定一個香主,相當於村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