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劉琮降曹丟荊州 劉備敗逃走荊南(第3/3頁)
章節報錯
說著,復拔劍指宋忠道:“今雖斷汝首級,尚未足洩恨,但大丈夫已經臨別,殺人何為?汝可速去,教劉琮自思罷了。”宋忠抱頭出去。
劉備急與諸葛亮等,會議行止,諸葛亮進言道:“上策莫如取襄陽,下策只好走江陵。若待曹操軍大至,區區樊城,如何能保守哩?”
劉備躊躇半晌,方開口道:“據宋忠言,劉琮已赴襄陽,迎候曹操,今往取襄陽,勢必害劉劉琮。劉荊州臨歿時,向我託孤,我不能保護彼子,反去加害,他日死後,有何面目再見劉荊州?我意不如徑往江陵。”
劉備乃悉眾盡行,路過襄陽,在城下駐馬呼劉琮,劉琮懼不敢出。蔡瑁等且登城拒劉備,亂箭射下,劉備不得已,至襄陽城東,拜辭劉表墓,涕泣而去。
荊襄士民,見備如此仁慈,不願相舍,竟陸續趕上,隨劉備同行,沿途又有人加入。劉備抵當陽,眾至十餘萬,輜重數千輛,不能急走,每日只行十餘里,將佐多向備進議道:“此去江陵,程途尚遠,急宜倍道疾趨,方能速至,況士民相隨,不能爭戰,雖多無益。若還要兼顧,恐曹操兵到,免不得玉石俱焚了。”
劉備流涕道:“欲濟大事,全賴人心。人願歸我,我何忍心棄去?”
諸葛亮接道:“將軍既不忍棄民,應遣關雲長先赴江夏,借得戰船數百艘,速來接應,方可無虞。”
劉備依言遣關羽,關羽即馳去,劉備仍徐行如故。忽有探馬走報道:“曹操已親率大軍,長驅追來了!”
劉備因使張飛斷後,趙雲保護家小,孫乾、糜竺、伊籍等照顧百姓,自與諸葛亮、徐庶,緩轡同行。
再說曹操接到劉綜降表,趨至襄陽,既而由劉琮迎入。曹操便調劉琮為青州刺史,勒令東往,所有蒯越以下,悉數截留。
陽封蒯越為光祿勳,韓嵩為大鴻臚,李羲為侍中,劉先為尚書令,王粲為丞相掾等,陰實剪劉琮羽翼,不使相從。又令韓嵩評品荊州士人優劣,給予相應官位。
就在此時,曹操聞報潛山、六安等地有人反叛,即派張遼、于禁、藏霸等進討,很快平定,合肥一線漸安。
曹操在襄陽,聽到劉備已南向江陵。江陵地處要地,且有糧儲,怕為劉備據有。故使督曹純和剛投過來的劉表大將文聘棄輜重,率萬人騎急追,一日一夜行三百里,終在當陽縣長阪追上了劉備。
劉備正在前進,猝聞曹軍從後追到,還想保全百姓,揮令同行,諸葛亮著急道:“禍在眉睫,奈何遲延?”遂促劉備疾馳,自與徐庶護劉備同進。
哪知曹軍已從後掩至,單靠一張飛截擊,也是攔阻不住。曹操軍衝入前面,曹頓將大眾驅散,連甘、糜二夫人,也只好各走各路,不能相顧。
趙雲仗著一干長槍,左挑右撥,殺開一條血路,卻已不見甘、糜二夫人,再從亂軍中殺入。此時,有人見之,報告劉備道:“子龍已投曹軍。”劉備卻搖頭不信。
須臾,趙雲在亂軍中將甘夫人覓著,引回長坂坡。
正巧張飛已走至坡上,據橋立馬,見趙雲送到甘夫人,便讓令過橋,問及嬰兒阿斗,才知由糜夫人抱去。
趙雲不顧死活,再回舊路,一枝槍神出鬼沒,無人敢當,好多時殺散曹操軍,救出糜夫人。
糜夫人身已受傷,尚抱住阿斗,不肯釋手,見了趙雲,方將阿斗交付與趙雲,一躍入枯井中,竟至殉難。
趙雲不遑撈屍,即將阿斗裹入懷中,單騎走回。
張飛尚立在長坂橋上,等候趙雲。趙雲方至橋畔,後面追兵又至,忙呼張飛求援,張飛應道:“有我在此,請君放心!”遂讓開一步,令趙雲過橋。
曹軍大至,張飛令手下二十餘騎,在橋後伏著,自己橫矛橋上,瞋目大呼道:“我是燕人張翼德也,可來與我決一死戰!”這聲呼喝,好似空中起一霹靂,嚇得曹操軍紛紛倒退,沒一人敢上橋與爭。
卻說劉備奔走途中,幸有張飛斷後,始得脫難。及見趙雲救回甘氏母子,又聞糜夫人傷亡,禁不住百感交縈,潸然淚下。
到了張飛馳至,報稱毀橋拒敵,劉備失聲道:“橋樑不斷,曹軍尚恐有伏,未敢追來,今已拆去,彼料我膽怯,必然追我,不如速走罷!”
當下招集潰眾,次第趨集,劉備等稍稍安心。獨徐庶未見老母,很是擔憂,劉備欲遣將往尋,有歸卒稟報道:“徐母已被曹軍拘去了!”
徐庶不禁流涕,即起身辭劉備道:“本欲與將軍共圖大業,今失去老母,方寸已亂,不能為謀,請從此別!”
劉備亦欷歔道:“卿莫非往投曹營麼?”
徐庶泣答道:“欲全老母,不得不爾。但此心仍屬將軍,決不為曹操設謀!”說至此,又與諸葛亮告辭道:“孔明大才,必能弼成王業,庶雖去,亦得放懷了。”
於是徐庶舍舟登陸,由劉備亮等送至十里外,始與訣別。
徐庶徑詣曹營,幸母未死,乃留住曹操麾下,後由曹操表為御史中丞。
劉備軍潰敗,迫使劉備棄去江陵之念,而曹操直撲江陵,佔據了此荊州重鎮。
正所謂:子龍獨騎救母子,翼德單立喝曹軍。
雲長聚船接劉備,徐庶思母投曹操。
評:劉表臨終之時,尚未立嗣,為蔡氏趁機立又。劉備心仁,不為諸葛亮之見,終因劉宗投曹。劉備心厚,不願棄荊民百姓獨走,以致受曹操追敗。可有趙雲、張飛、關羽之勇,幸尚保全甘氏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