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等人送走徐庶,軍中忽有人報:“東吳人魯肅請見。”劉備等人覺得此時間有江東人來見,頗為蹊蹺。

原來孫權擊潰黃祖僅才三個月,竟聞曹操就揮師南下,荊州時局急劇而下。

孫權恐危及江東,又聞劉表死,與魯肅議道:“曹操軍南下,意欲攻荊州,孤思如曹操軍佔有荊州,必來江東,如何?”

魯肅道:“荊楚與江東鄰接,水流順北,外帶漢江,內阻山陵,有金城之固,沃野萬里,士民富有,若據而有之,此帝王之資也。今劉表新亡,二子又不和,軍中諸將各有彼此。如劉備與彼協心,上下齊同,則宜撫安,與結盟好。如有離違,宜別圖之,以濟大事。江東可借吊劉表,遣人前去荊州,慰勞軍中用事者,且說服劉備撫安劉表之眾,同心一意,共治曹操,劉備必喜而從命。如能克諧,天下可定。今不速往,恐為曹操報先。”

孫權道:“子敬所言極是,事已急也。孤就遣汝去荊州,如何?”

魯肅答道:“肅願前往。”

孫權道:“汝相機而行,察荊州情後速回江東,孤待聞汝息。”魯肅當即起程,前往荊州。

魯肅獨來荊地,到達夏口,聞到曹操軍已向荊州進軍,於是晨夜兼道。

魯肅當趕到南郡之時,聞劉琮已投曹操,大為震驚。又聞劉備惶遽奔走,欲南渡江。魯肅只好改道,徑迎向前,與劉備軍當陽長阪相遇。當即向劉備軍中人說明身份,要求見劉備。

劉備聞報,即請魯肅。彼此接見,互道殷勤後。魯肅不知劉備思想如何,故探試劉備意道:“吾受主公之命本以來弔問劉荊州,不幸有如此局勢,只得已在此與劉使君相遇,不知現劉使君欲往何方?”

劉備一聽魯肅為吊劉表而來,其言不實。只因江東與荊州素無此來往,且江東剛大敗劉表部將黃祖,佔了要地。現是借吊之名而來,定有他謀。

因而劉備佯答道:“前吾與蒼梧太守吳巨有舊,擬即往投。”

魯肅聽此,直截了當道:“蒼梧僻處嶺南,何足為助?愚意不如東投孫氏,孫討虜聰明仁惠,敬賢禮士,江左英豪,都願歸附。今為君計,最好是與他聯絡,共御曹軍。”

劉備尚未及答,一旁諸葛亮即從旁插嘴道:“劉使君與孫將軍,素未會面,如何輕投?”

魯肅笑答道:“令兄子瑜,現為江東長史,與肅友善,肅願偕君同至江東,既可與令兄聚首,復可與孫將軍共議大事。”

諸葛亮乃語劉備道:“事機已急,願奉命往見孫將軍,合謀拒操。”諸葛亮本有此意,偏待魯肅相邀,才肯說出,這才獨立於東吳,而不被孫權所掣肘。

劉備點首允諾,諸葛亮便於魯肅東走夏口。

路途恰與關羽水軍相遇。渡過沔水(漢水),又得到劉琦的接應,一起來到夏口。

諸葛亮與魯肅走後,劉備等遂帶領殘眾,從小路斜投漢津,後至行抵淝口。張飛斷橋後,果有劉備所料,有追兵馳至。

劉備正在驚惶,那江中有許多船隻,揚帆駛到,船頭立一大將,披甲橫刀,此人正是關雲長。劉備轉憂為喜,忙率眾人登舟。

關羽留心審視,獨不見糜夫人,便向劉備問明,劉備嘆息道:“甘氏母子,尚虧是子龍救回,子龍入圍數次,或說他北投曹操,我料子龍必不棄我,果然仗著百戰,救回妻孥,糜氏已經殉難了!”

關羽悲憤道:“往日獵許田時,若從羽言,可不至有今日的困厄!”

劉備答道:“當時投鼠忌器,所以勸止,若天道輔正,怎知不轉禍為福呢?”說著,遙見追兵將到,急命開船。

關羽說是不妨,江夏太守劉公子,悉眾來援,就在後面。道言未絕,果由劉琦引船千艘,順流來會。

關羽索性揮兵登岸,要與曹操軍決個勝負。就是張飛、趙雲,亦躍至岸上,與關羽驅殺過去,曹操軍又皆嚇退,反被關、張、趙三將,奪取許多甲仗,方才回船。

時下曹操已據江陵,復擬東下。孫權出屯柴桑,觀望成敗。

劉備南走,曹操和他的同屬都認為,如劉備至江東,孫權必殺劉備,尤如公孫康殺袁尚、袁熙。惟奮武將軍程昱以為孫權不但不會殺劉備,而且必然會之聯合。

而曹操則認為南下順利,威懾四方,孫權恐懼,程昱多慮。故略作軍事部署,使後軍都督、徵南將軍曹仁和軍糧督運使夏侯淵駐守江陵,以厲鋒將軍曹洪駐守襄陽,另以一部分水陸軍由襄陽沿漢水南向夏口,且修書一封入吳,以示神威。

再說諸葛亮與魯肅共赴江東,來到柴桑,魯肅引諸葛亮入見,孫權起座相迎,延諸葛亮入座。

諸葛亮見孫權方頤大口,目有精光,料非庸主可比,因開口向孫權道:“海內大亂,將軍起兵據有江東,劉豫州亦收眾漢南,與曹操並爭天下,兩主志趣相同,真所謂無獨有偶了。”諸葛亮徐徐引入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