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劉琮降曹丟荊州 劉備敗逃走荊南(第2/3頁)
章節報錯
劉備見是山陽人伊籍,素在劉表幕下,相識有年,此時兩目相對,料知有異,乃偽起如廁。
伊籍亦隨往,低聲語劉備道:“蔡瑁心懷不良,公宜急走。”
劉備慌忙道:“如何外出?”
伊籍道:“公可從後園出去,隨我來。”伊籍導劉備至後園,開門引劉備出。
劉備出了後園,又急道:“這又怎得疾走?”劉備尚憂無馬。
伊籍答道:“籍已將公坐騎,牽到此處,請公上馬速行。”
劉備沒走幾步,確見他馬已在等候。劉備又言趙雲在外,尚未得知,恐遭毒手,伊籍複道:“籍當往報趙將軍,請公先行一步。”
劉備乃加鞭疾馳,直出西門。再經裡許,前面有一檀溪,闊約數丈。檀溪清流激湍,映帶瀠洄。
劉備所乘馬,叫作的盧,頗甚雄駿,惟額邊生有白點,相馬家謂不利主人,劉備卻聽諸命數,仍然乘坐。
劉備及至檀溪,眼見是不能飛越,回顧後面,又見塵頭大起,想有追兵到來,一時情急無奈,只好躍馬下溪,馬足陷入淤泥,幾乎蹶倒,劉備驚惶道:“的盧,的盧,今日果要害我了?”話才說完,那馬竟一躍三丈,跳過彼岸。
殆有神助。劉備驚魂未定,似醉似痴,猛聽得對岸大呼道:“劉使君何故遽去?”
這一聲方將劉備叫醒,遙顧對岸,是蔡瑁人馬,他也不暇答話,縱馬馳去。
原來蔡瑁等趕到,見劉備乘馬已過檀溪,亦暗生詫異,究竟是如何過的檀溪?他們不得而知。莫非真有神助?既天不決劉備,也只能收軍自回。途次遇見趙雲,問及劉備,蔡瑁答言已經回去。
趙雲已得伊籍通報,故無心詳問,策馬自行。到了檀溪,沒見到劉備,又為劉備吃一大驚。返問守門軍士,各言劉使君躍過檀溪,千真萬確,趙雲乃繞道至樊城,果然劉備已早歸,安然無恙。心始寬慰。
既而伊籍亦至,報稱劉表已病歿,劉琦省疾被拒,仍回江夏。蔡瑁、蒯越已立表次子劉琮為主了。
諸葛亮在旁嘆息道:“劉琮豎子,怎能守此荊州?若不早圖,必為曹操有。”
伊籍介面道:“何不借弔喪為名,襲取荊州?”
諸葛亮拍手贊成,劉備顧及劉表剛去,不宜伐喪,故獨不願,只派吏至荊州弔喪罷了,此為劉備卻失之過厚。
再說曹操烏桓被征服後,時下主剩五地還未完全平服,一是荊州劉表,二是江東孫權,三是依附於劉表的劉備,四有有益州之劉璋,五有西北方之張魯、馬超和韓遂。總而觀之,但劉璋、張魯昏庸,兵弱力寡,地處偏僻,不足為懼;而馬超和韓遂已遣鍾繇安撫,皆已歸服。唯南方急等速平。
曹操聽聞黃祖為孫權所滅,知孫權其勢漸盛,欲行南征。從烏桓回到鄴城,稍作休整,經心腹一番議論,以為徵荊州劉表正為合時。
欲南取荊州,因恐朝右大臣,從中牽掣,索性奏罷三公,自為丞相。用崔琰為西曹掾,毛玠為東曹掾,司馬朗為主簿,司馬懿為文學掾。
司馬懿即司馬朗弟,系河內溫縣人,司馬朗字伯達,司馬懿字仲達。崔琰嘗謂司馬朗不及司馬懿,故曹操特引用。
司馬懿佯稱風痺,不肯就職,經曹操察知司馬懿詐,欲加收禁,司馬懿始出就職。
曹操安排已定,便擬整軍南下,適大中大夫孔融,奏稱王畿以內,不宜封建諸侯,又謂天下粗定,瘡痍未復,不宜興師。
孔融之舉明明與曹操反對,曹操當然懷恨。御史大夫郄慮,與孔融有隙,竟誣孔融在北海時,招合徒眾,圖為不軌,入朝後暗通孫權,訕謗朝廷,且與禰衡互相讚揚,禰衡謂仲尼不死,孔融答顏回復生,大逆不道,應坐誅夷。
曹操有詞可借,便令廷尉系孔融下獄。
孔融有二子,並在幼年,聞父被收,尚對坐弈棋,左右勸令急走,二子道:“覆巢之下,豈有完卵?”
道言甫畢,緹騎已至,把孔融妻及二子,一併拘去。與孔融同斬東市,暴屍示眾。
京兆人脂習為孔融故友,嘗戒孔融剛直太過,恐遭奇禍,孔融終因此遇害。
脂習往撫孔融屍,嚎啕大哭,有人報知曹操,曹操命人執脂習,脂習長嘆道:“文舉(融字文舉)已死,我亦不願求生了!”
曹操聞後,又偏不使脂習死,將他釋放。脂習遂將孔融全家屍首,收殮埋葬,曹操亦不復問,便督率大隊人馬,疾驅南來。
曹操軍才抵宛城,荊州大震。蔡瑁、蒯越慌張失措,掾屬傅巽、王粲等,想出一條乞降的末策,入內白劉琮。
劉琮庸稚無能,有何主見?劉琮母蔡氏,至此也急得沒法,不得不顧全性命,情願將荊州全土,獻與曹操。遂命王粲繕好降表,派吏送去。
劉備留屯樊城,聞得操軍南下,亟使人問劉琮如何抵禦,劉琮尚忌諱言降曹操,未肯詳告。
直至曹操軍已到新野,方遣掾吏宋忠,詣劉備報命,劉備才知劉琮已降曹操,且驚且怒道:“汝曹既欲降曹操,何不早告?今曹操軍已至,方來報我,可惜可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