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劉琮降曹丟荊州 劉備敗逃走荊南(第1/3頁)
章節報錯
卻說劉備得諸葛亮相助,其謀略大增。會值劉備接得荊州來書,即與諸葛亮商議行止,諸葛亮答道:“想是因黃祖敗死,故請將軍,往議抵禦孫吳,將軍不妨前去,亮願隨行。”劉備聞言甚喜,便偕諸葛亮出城,同詣荊州。
劉表邀入劉備道:“孫權大破黃祖,其勢益兇,如再深入,如何抵禦?”果是同議拒孫吳,這諸葛亮早已料著,勸劉備模糊對付。劉備則只言宜詳探軍情,再圖抵敵。
劉表因使人再探,返報孫權已回軍,劉表乃放下了心。即邀劉備與宴,酒至半酣,劉表嘆息道:“我年已老,諸子又皆不才,看來我死以後,此州非君莫屬了!”
劉備驚起避席道:“公何出此言?備怎敢當此重任?況公子皆賢,幸勿過憂!”
劉表再欲有言,聽得屏後有環珮聲,乃不復出口。
劉備亦從旁窺透,此時酒宴已畢,即起身告辭,退至客館。見到諸葛亮,就與諸葛亮述及,諸葛亮笑語道:“將軍何不承認下去?”
劉備搖首道:“景升(劉表字)待我頗厚,我若奪彼位置,豈非薄情?我決不忍此出!”
諸葛亮喟然道:“將軍仁厚過人,但恐將來多費謀力了!”
正談論間,外間來了劉表子劉琦,因即延入,劉琦說了幾句套話,便請屏人密談。
諸葛亮見之,不待劉備命,立即趨出。
劉琦乃向劉備泣拜,悄悄談及所遭之事,劉備聽後,緊皺眉頭,沉吟半晌,計上心來,因與劉琦附耳數言,劉琦這才別去。
前已有敘,劉琦為劉表長子,少年失恃。劉表娶繼室蔡氏,生子名琮,蔡氏因劉琦非己出,常勸劉表舍長立幼,且並娶侄女為劉琮婦。
劉表溺愛後妻,免不得被他人盅惑,所以立嗣之事,始終未定。
這位蔡夫人,又硬要干政,每遇劉表會見賓客,往往隔屏偷聽,以防不利。所以劉備入宴時,有環珮聲,傳出外庭,便是蔡氏私聽秘言。
劉琦年已長成,恐為後母所害,日夜危疑,因此向劉備求計。劉備囑他轉問諸葛亮,又知諸葛亮小心慎重,未肯代謀,乃特為設法,令劉琦照行。
次日,劉琦又至劉備處,劉備佯稱未適,使諸葛亮答拜劉琦。劉琦延請諸葛亮入密室,自述苦況,求諸葛亮指教。
諸葛亮默然不答,劉琦乃邀諸葛亮遊覽後園,共上高樓,劉琦復長跪求計,諸葛亮尚辭謝道:“這乃公子家事,外人怎敢與謀?”說著便欲下樓,哪知樓梯已經撤去,此非諸葛亮中劉備計,實防外人偷聽,故有此舉。
劉琦復哀請道:“今日上不至天,下不至地,言出君口,但入琦耳,先生奈何尚未賜教?”
諸葛亮乃低語道:“公子應閱史事,獨不聞申生在內而危,重耳在外而安麼?”這兩語將劉琦提醒,當即拜謝,便取梯接樓,送諸葛亮出去。
諸葛亮返告劉備,劉備已知秘計,就擬向劉表辭行,湊巧劉表復來邀劉備,劉備聞召即入。
劉表蹙額道:“江夏重地,必須得人接守,我欲遣長子往鎮,未識可否?”
劉備已知劉琦從中運動,因即慫恿道:“黃祖性暴,所以致禍。長公子寬厚仁恕,必能愛民,況有親子弟為外藩,更足免慮,又何不可?”
劉表又說道:“聞曹操在鄴中整兵,意將南下,如何是好?”
劉備即答道:“備願出屯樊城,幸請免憂!”劉表當然樂允。
劉備即起辭,回館整裝,順便接取家眷,甘夫人已生子劉禪,表字公嗣,乳名阿斗,至是已將週歲了。
劉備見劉禪體質壯偉,恰也心歡,當下使劉禪母子,乘坐一車,又用一車,載著糜夫人,自與諸葛亮跨馬同行。至新野召集關羽、張飛等人,一古腦兒移入樊城。
才閱數旬,忽由荊州來了急使,說是劉荊州病重,請劉將軍速臨一訣。
劉備欲召問孔明,偏值孔明外出,迫不及待,只好帶了趙雲,匆匆至荊州。
劉備趨入劉表寢室,見劉表病已垂危,不禁淚下。
劉表亦感動流涕,與語道:“前與君談及後事,諒君尚未忘懷?”
劉備接入道:“備當竭力輔佐公子,不敢負託!”
劉表複道:“我子不才,奈何?奈何?”
劉備又勸慰道:“公子並能守城,何必多慮?”
劉表拱手道:“全仗賢弟教導,愚兄就要長別了!”說罷,痰喘不止,劉備不便多坐,當即辭退。
偏由劉表妻舅蔡瑁,及他將蒯越,邀劉備會議善後事宜,劉備只好暫留外廳,與之議事。
蔡瑁、蒯越二人,佯與劉備商及立嗣問題,劉備沈吟無語。俄有一人入語道:“曹操已發兵鄴中,來取荊州!”說至此,以目視劉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