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孫權得知,張溫在蜀漢之宴上,與益州學士秦宓論戰交鋒中,敗陣下來,已有不悅。而張溫回吳後,卻又對蜀後主劉禪大大吹捧,這更引起了孫權極大的不滿,不久藉故罷了張溫之官。

諸葛亮復令鄧芝偕行,既至武昌,請張溫先報孫權,然進見,孫權與語道:“兩國通好,若得同心滅魏,天下太平,從此可二主分治,豈非快事?”

鄧芝直答道:“天無二日,民無二王,如得滅魏,尚未識天命所歸。但使君各茂德,臣各盡忠,那時勢均力敵,或當再起戰爭,必待統一以後,方得太平致治哩。”

孫權大笑道:“君何誠款乃爾!”

鄧芝之後,吳蜀通好,互有使者往來,蜀漢出使吳國最多的是費禕,劉禪繼位後,費禕擇為黃門侍郎。另蜀使者還有陳震。二國互贈禮物,蜀贈吳馬二百匹,綿千端及方物。吳亦致方土所出,以答蜀之厚意。

惟魏主曹丕,聞得吳蜀復盟,自知不妙,便召群臣商議,即欲起兵伐吳。侍中辛毗進諫道:“吳楚之民,險而難御……方今天下新定,土廣民稀。宜謀劃後而出師,今卻莫謀劃而欲用兵,臣誠未見其利也。先帝屢起銳師,臨江而旋。今六軍復循之,驟欲勞師,未必果利。為今日計,不若養民屯田,待十年後,足食足兵,方可吞吳並蜀,混一天下。”

曹丕雄心勃勃,十個月且不肯待,怎肯待至十年以後?當下叱退辛毗,進司馬懿為尚書僕射,留鎮許昌。

曹丕多親弟,又有長子,為何不囑子弟監國,卻叫司馬懿留守?說來又有特因,曹丕弟曹彰植,同為卞太后所生,因曹丕素性猜忌,為魏王時,就將二弟遣往就國。

曹丕妻甄氏,容既絕世,發尤美觀,嘗將萬縷青絲,挽就雲鬟,號靈蛇髻,光澤可鑑。她本為袁熙婦,當再嫁曹丕時,曹植也為豔羨,只因曹丕捷足先得,無奈讓兄,惟心中未免失望,頗有怨言,曹丕益加妒恨。

曹植既出封臨淄,監國灌均,陰承曹丕意,劾曹植使酒悖慢,遂由曹丕徵曹植入朝,意欲加誅,還虧卞太后從中保護,才得不死。

但尚限令曹植七步成詩,即以兄弟為題,不準直說,曹植隨口答詠道:“煮豆燃豆其,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曹丕聽了此詩,心稍知感,恨終未除,特貶曹植為安鄉侯。

會因曹丕多內寵,除獻帝二女外,尚有郭、李、陰三貴人,最寵愛的乃是郭氏。郭氏為安平人郭永女,少即秀慧,永號為女王。長成後豔名愈噪,為曹丕所聞,遂納為姬妾,格外愛憐。郭氏不特善媚,並且善謀,曹丕得立為太子,也是受教閫中,所以寵郭尤甚。

至曹丕既篡漢,進郭氏為貴嬪,本想立她為後,只因甄氏尚存,一時未便發表。郭氏卻謀奪後位,多方讒間,曹丕竟為所迷,將甄氏留置鄴中,且說她心懷怨望,平白地將她賜死。

郭氏無出,獨甄氏有一子名曹叡,為曹丕所愛,曹丕立郭氏為後,就將曹叡交與郭氏,令她撫養。

曹叡生性聰穎,明知母死由郭後所致,但不得不勉承郭後顏,謹問起居。到了十五歲時,隨曹丕出獵,見有大小二鹿,由曹丕一箭射去,大鹿即斃,曹丕令曹叡射小鹿。曹叡悽然道:“陛下已射死鹿母,怎忍再殺鹿子?”曹丕不禁心動,將弓擲下,罷獵回宮。

未幾即封曹叡為平原王,但終不使為太子。就是曹彰、曹植二弟,雖照例增封,曹彰為任城王,曹植為鄣城王,畢竟不見親信。所以曹丕親出伐吳,獨使司馬懿居守許昌,這也是天心播弄,特令他親疏倒置呢。

曹丕復特置龍舟,親自乘坐,督率大小戰船數千艘,由蔡、潁二水入淮,越過壽春,經邗溝,直至廣陵以南進入大江。

孫權聞曹丕又領兵南下,此次以水軍為主,直指建業一線。孫權知曹丕此來不能有所為,沒親臨前線,只令吳將徐盛做好迎戰防禦。至曹丕舟達江北,遠遠眺望,並不見一船,未免詫異,一時不敢輕進,就在江北停泊一宵。

翌日,北岸曹軍遙望,忽見江南一線,連城綿亙,城樓上插滿旗械,遍列士卒,戰船雲集。曹丕不覺大驚,不敢貿然渡江。

江上忽起暴風,曹丕所乘龍舟幾乎傾覆,諸將急扶曹丕上岸。曹丕受到驚嚇,看著滔滔長江,不由嘆道:“魏雖有武騎千群,無所用之,未可圖也。”語畢,隨傳令退軍。

曹丕重乘小舟,倉皇北返,各戰艦亦沒命逃歸。一場興作,空去空來,風師原也巧弄曹丕。

原來是吳將徐盛,故意把戰艦匿入港中,率建業一線守軍,連夜在南岸沿江數百里,用木材葦蓆搭起一片片疑城假樓,外加彩色塗飾。又乘著夜色迷濛的時候,放舟出港,排列江濱,舟中還預備假城疑樓,沿江張設,士卒統是蘆葦縛成,外罩軍衣,惟旗械是真。

時值秋霖綿綿,江水猛漲,岸闊霧濃,魏自曹丕以下,都不能仔細端詳,魏軍遷延累日,遂至嚇退,吳得不勞一卒,安堵依然。

孫權只在武昌,沒得建業一帶戰況,甚是焦慮,即召神運算元趙達。

趙達為中原河南伊人,精於九宮一算之術,能推未來事。他算出江東有王者之氣,就來到東吳。每逢大事,孫權都讓趙達算一算,而每次都算的很準。但孫權問他怎麼算出來的,他就是不說。趙達死後,就逼問他的女兒,也一無所得。孫權甚至挖開趙達的墳墓也沒找到神算之書。

另一個叫吳範的,和趙達一樣,不肯就出演算法的奧妙,然最後都沒得到孫權的重用。

趙達即至,凝神靜氣,掐指推算,答道:“大王莫慮,曹軍已退。”

孫權聞之,焦慮剛消,又聽趙達道:“不過,至庚子年我吳國仍有一大難關。”

孫權急切問道:“此庚子年何遠?”

趙達道:“離今仍有五十八年。”

孫權笑道:“此仍我子孫之事也,今未必慮此。”

正議間,果來報曹軍退回之息,孫權當然高興。但又一思,吳蜀復和,西界軍事緩解,為阻曹魏南下,有復都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