卻說曹丕聞蜀漢新喪,諸葛亮權柄,境內又有叛亂,仍令司徒之華歆、司空王郎、太史令許芝和諸葛璋等人,分別寫信予諸葛亮,陳敘天命人事,使舉國稱藩,誘勸諸葛亮歸降曹魏。諸葛亮由於先主劉備託孤,當然不從,並公開作《正議》一文以示回答。

諸葛亮遣使鄧芝入吳,正適吳王孫權在吳都武昌。聞蜀中遣使到來,心下狐疑,不肯即見。

原來馮熙赴蜀弔喪歸吳,報之蜀漢境內不穩,且有雍闓正取道來吳,孫權有趁火打劫之心,即任雍闓為蜀漢益州永昌郡太守。

雍闓領兵前往,聯絡同鄉大族孟獲、牂牁郡太守朱褒、越嶲郡夷首高定等一同叛蜀投吳,與吳交州、荊州接壤的蜀漢南部,大有改劉稱孫之勢。

孫權見局勢的發展有利於孫吳,便召陸遜商議,對蜀之策。然商議未定,而鄧芝來吳,故有此舉。

孫權與陸遜最後商定,欲吞劉蜀風險太大,還是聯蜀抗魏,其理由為因喪伐國,有“得荊望蜀”之事,引來非議。最主要的是諸葛亮才能卓越,深得蜀人心,且蜀地險要,吳方一時難以攻下,如曹魏乘吳懸師千里之外,大舉南下襲擊後方,那就重演關羽故事了。

鄧芝待了兩日,見沒動靜,就作書致權道:“臣今到此,非但為蜀,並且為吳,若大王不願見臣,臣就去了。”

孫權得閱此書,即召鄧芝入見,鄧芝行禮畢,便開口問權道:“大王,今日欲與魏和呢?還是與蜀和呢?”

孫權答說道:“孤非不欲和蜀,但恐蜀主幼國小,不足敵魏,不自保全,故有此猶豫。”

鄧芝應聲道:“大王為命世英雄,諸葛亮亦一時俊傑,蜀有重險,吳有三江,若互為唇齒,進可兼併天下,退可鼎足峙立。今大王甘心事魏,魏必徵大王入朝,索王子入侍,一不從命,便當奉辭伐叛,蜀亦順流進取,臣恐大王兩面受敵,江東地不能復有了,請大王熟思!”

孫權沈吟良久道:“君言亦是,孤當與蜀連和,煩君先歸通報,孤當遣使訂盟便了。”

鄧芝見孫權願再與蜀和好,就聲諸葛丞相之意,請求把前益州太守張裔釋回,孫權仍放回張裔,與鄧芝一起歸蜀。

此後,鄧芝又多次赴吳,鞏固吳和蜀漢同盟。孫權意欲結好蜀漢,不復再插手蜀南方叛蜀歸吳之事,這為以後諸葛亮順利平定南方諸夷族叛亂奠定了基礎。

倏忽間已過一年,吳乃遣中郎將張溫報聘。

張溫至成都,後主當即接見,並由諸葛丞相等,優禮相待,與申盟好。

張溫談笑自若,頗有傲容,過了兩日,便辭行東還。丞相諸葛亮帶領百官,親設酒餞行。獨秦宓不至。諸葛亮屢使人敦促,好多時未見到來,張溫疑問道:“尚待何人?”

諸葛亮答道:“益州學士秦宓。”

片刻,秦宓至,張溫即笑問道:“君為益州學士,究竟所學如何?”

秦宓正色道:“蜀中三尺童子,尚皆就學,何況我輩?”

張溫接問道:“君既宿學,必知天文,天可有頭否?”

問得無謂,秦宓隨口一答“有。”

張溫問道:“頭在何方?”

秦宓答:“天在西方。《詩》雲:‘乃眷西顧。’可知西方有頭。”

張溫又問道:“天有耳否?”

秦宓又答道:“天處高聽卑。《詩》雲:‘鶴鳴於九皋,聲聞於天。’若天無耳,如何得聞?”

張溫再問道:“天有足否?”

秦宓復答道:“有,《詩》言:‘天步艱難’,可證天有足。”

張溫又問道:“天有姓否?”

秦宓答道:“有,天姓劉。”

張溫又問道:“君如何知曉?”

秦宓答道:“天子姓劉,可以推知。”隨口道來,都成妙諦。

張溫複道:“日生於東,”

秦宓不待說畢,就介面道:“日雖東昇,至西必沒。”

說得張溫瞠目結舌,不敢再言。秦宓卻把天道盈虛,轉詰張溫,張溫無詞可答,急得汗流浹背,滿面生慚。還是諸葛亮替他排解,方勉強飲了數杯,逡巡告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