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權一聽,彷彿當頭棒之,翻然醒悟,深感慚愧,不再有言,仍即令止酒。

次日,孫權想起他剛統事江東時,虞翻制止反叛,可見他一片忠心,差點喝酒誤,失手殺人。由此孫權向下人命道:“從今以後,凡我在酒後,下令殺人,都不為行事。”

然而又因虞翻剛愎固執,數次在眾人面前,不顧君臣之別,不順孫權之意。並在一次孫權與張昭談論神仙之事,他卻坐一旁卻哈哈大笑,指著張昭道:“你明是個將死之人,還道什麼神仙,世界哪有神仙。”

俗話道,話不投機半句多,虞翻所言雖是不錯,但這確實使張昭和孫權不悅。孫權知虞翻終難以一起共事,一怒之下,將虞翻遷放至交州南海郡的番禺。

孫權為防曹魏再度南下,且使揚州更利於治理,任呂範為揚州牧,設治所於建業秦淮河南,丹陽郡治所則在建業東南二里。建業城級再由郡級遷升為州級。其揚州轄16郡,142縣,今南京曾有揚州之名始於此。

孫權正使人劃定揚州治所之時,有人報道,僧人支謙由北方避亂至吳,其人才慧聰穎,能說佛道,孫權奇之,即召見問答,所答頭頭是道。孫權甚悅之,便拜為博士,留在身邊,使他國輔導東宮孫登。

中國已有魏、蜀二帝,惟東吳孫權雖改年,然還莫稱帝。孫權既與魏絕,不再向曹丕稱臣,眾臣以為孫權稱帝已入時機。

然讖言之事不可少出,為此,有人報道曲阿言甘露降。又有人在皖口(懷寧西)言木連理。因而群臣勸孫權即尊號道:“吉象已現,天命難違,魏、蜀已稱帝立國已久,吾王應順天命,即登帝位。”

而孫權卻以為稱帝時機未到,吳境內尚未穩固,魏兵壓境還莫解除,故辭讓道:“漢室剛滅,孤不能存救,更不能自為稱帝。”

果時隔不久,鄱陽人彭綺自稱將軍攻沒諸縣,眾數萬人,並自言舉義兵,為魏討吳。此事為魏臣們所聞,皆很高興,認為此時伐吳,內外相攻,必有所克。

然魏中書令孫資則以為鄱陽宗人前後舉義有數次,他們眾弱謀淺,旋即散敗,彭綺也不為所靠。話剛落下,果孫權派解煩督胡綜和藩陽太守周魴兵討,彭綺被擒,反叛被平,鄱陽局勢趨穩。

彭綺剛平,蜀漢傳來劉備死於白帝城,孫權特遣立信都尉馮熙赴蜀,以吊劉備喪。

劉備已死,諸葛亮主持喪事,棺殮如儀,使李嚴為中都護,留鎮永安,自率百官奉喪還成都。

太子劉禪年方十七,在都留守,不遑奔喪,但出都門,守候梓宮。及靈櫬已到,迎入正殿,舉哀行禮。

會孫吳使立信都尉馮熙來到,諸葛亮見孫吳也來弔喪,就更加優待。他一直有聯吳抗魏之思,只是先主劉備一意孤行東向,又因為自兄諸葛瑾在孫吳侍臣,為避嫌,不敢激爭,才使得蜀吳兵戎相見。諸葛亮主持喪事,等喪禮畢後,又是劉禪登位,一時不便與馮熙會談國事。

禮畢展讀遺詔,詔雲:“朕初得疾,但下痢耳;後轉雜他病,殆不自濟。人年五十,不稱夭,朕已六十有餘,何所復恨?不復自傷。但以汝兄弟為念,勉之勉之!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乃可服人!汝父德薄,不足效也!汝兄弟當父事丞相,更求聞達,無替朕命!”

太子劉禪拜受遺詔,諸葛亮即請劉禪嗣位,改元建興,是為後主。崇諡先主劉備為昭烈皇帝,奉葬惠陵。尊皇后吳氏為皇太后,頒詔大赦。

事畢,諸葛亮欲找馮熙會談,可巧馮熙已辭東歸,諸葛亮只得作罷。

益州從事秦宓,已得釋獄,由諸葛亮選為益州別駕。秦宓少有才名,也是法正一流人物。諸葛亮因法正早歿,嘗嘆為孝直若在,必不令主上東征,就使東行,也不致一敗若此。故秦宓因諫得罪,諸葛亮甚為嘆惜,至赦免後,隨即錄用。

後主劉禪封諸葛亮為武鄉侯,開府治事。嗣復使領益州牧,政無鉅細,皆歸裁決,劉禪惟拱手受成。

諸葛亮約官職,修法制,信賞必罰,風化肅然。封劉禪之弟為梁王,劉理為魯王。

忽聞益州者帥雍闓,戕殺益州太守,並劫持前來赴任途中的益州太守張裔,叛蜀附吳,諸葛亮因新遭大喪,未便動兵,且意在和吳伐魏,故決計緩徵。

廣漢太守鄧芝,方入為尚書,窺知諸葛亮意,請向東吳修好。

諸葛亮欣然道:“我早有此意,一時苦乏使才,今始幸得人了。”

鄧芝問為誰,諸葛亮答言莫如使君,鄧芝亦不辭,奉命即行。

這正是:吳軍奮力抗曹軍,曹丕悔不聽曄言。

吳樂退敵蜀弔喪,幾家歡樂幾家愁。

評:孫吳剛退敗了蜀軍進攻,與蜀尚沒和解的情況下,魏軍三路南下,面對曹魏的攻勢,吳軍英勇無威,進行抗擊,雖有所損失,卻成功抵禦曹魏南下,從而保住了江東。這恰時,劉備病重,蜀軍新敗,無力再攻孫吳,這使得孫吳專行對抗曹魏。尚如蜀軍再次全力東征,其戰況則難易定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