卻說魏主曹丕,聞蜀兵連營七百里,知蜀必敗,群臣問為何因,曹丕與語道:“劉備不曉兵機,豈有連營七百里,尚可拒敵?兵法有言:‘包原隰險阻而成軍,必為敵擒。’江東捷書將至了。”過了七日,吳果呈入捷書。

孫權擊敗劉備,就遣使向曹丕報告。曹丕特派使者贈明光鎧、騑馬等物,並作抄寫自作《典論》及詩與孫權,以表慶賀,且要求窮追敵人,然孫權自然不會聽命他。

就在此時,魏朝中的太尉鍾繇、司徒位華歆、司空王郎三公聯名上奏,道孫權稱臣,仍是權宜之計,不應相信,且數孫權十五條罪,讓曹丕立刻移兵進討孫權。

曹丕不從,決定專使來吳,再索要南方的雀頭香、大貝、明珠、象牙、犀牛角、玳瑁、孔雀,翡翠、鬥鴨、長鳴雞等大批珍稀之物,且探孫權動靜。

專使來吳呈上索要清單,吳群臣過目,怒謂重複勒索太過,應以拒之。而孫權見魏專使只是索取珍物,沒有他意,他不但不怒,反而有些暗喜,他對群臣道:“這些所謂珍物,只不過瓦石一般,與國民安危相比,不值可惜。”鑑於剛與蜀大戰,元氣大敗,應宜穩定,因此,再次盡數予之。

而專使回魏,認為孫權稱臣可疑,在群臣諫下,又使使至吳,敦促孫登至京任職。而使者受到孫權的厚待。

孫權再次上書與曹丕表示送子為質,但重誓婚約,即希與曹氏宗室(夏侯氏)之女聯姻後方再送,並欲遣孫邵和張昭同行,以追輔世子,使魏專使擒書歸魏。

吳兵既得勝蜀,欲進攻白帝城,陸遜獨下令班師。適值彝陵圍解,孫桓來見陸遜,陸遜慰勞一番,孫桓語遜道:“前實怨不見救,定至今日,仍知排程自有方耳,終得破蜀,但何故不乘勝進攻呢?”

陸遜答語道:“曹丕外託助我,內實謀我,我若窮兵入蜀,必為所算。”隨後陸遜與朱然、絡統均以為曹丕大合士眾,外託助國討備,內實有奸心,謹決計輒還。

孫權接到陸遜上書,決定令劉阿等自南山撤兵,駐守巫縣。加拜陸遜輔國將軍,領荊州牧,改封江陵侯,命他收軍東歸,返荊州,以備曹魏。

孫權剛下令東歸,果聞魏兵三路軍攻吳,一路由徵東大將曹休、前將軍張遼、鎮東將軍臧霸等出洞口(安徽和縣江邊);二路由大將軍曹仁出濡須;三路為上軍大將曹真、徵南大將軍夏侯尚、左將軍張郃、右將軍徐晃等圍南郡。

軍情緊急,當即飛報孫權,孫權令建威將軍呂範等督五軍,以水師拒曹休;左將軍諸葛瑾、平北將軍潘璋、將軍楊粲救南郡,以抗曹真;裨將朱桓在濡須督軍御曹仁,遣將防堵,臨江把守。一方面急令陸遜退兵從速,救援江東各要塞,另一方面,就派鄭泉去白帝城見劉備,以圖結束吳蜀戰爭狀態。

原來,曹丕接到孫權上書,展書閱後,心道:“孫登年幼,怎可結婚?這又是託辭不送。孫權雖多次以表忠心,但拖至一年之久。”

曹丕又再次遣侍中辛毗、尚書桓階出使者要求兌現承諾,孫權此時就明確否認,且拒絕辛毗、桓階入吳,欲公開與曹魏決裂。

曹丕見吳抗命,不送質子於京。至此,曹丕方才明白稱臣,答應送質子皆是權宜之計,欲興兵伐吳。劉曄復諫阻道:“吳方破蜀,上下齊心,況復襟江帶湖,到處可守,不如緩攻為是。”

曹丕不肯從,仍命三路兵約有數萬,同時攻吳。又聞蜀漢將黃權等將來投,他親自接見,任他為鎮南將軍,隨軍出征。

吳方軍事雖佈置到位,但孫權以為與劉備大戰剛止,吳內元氣大傷,又見魏軍來勢洶洶,再加上越蠻夷多未平集,內患難止,內外交困,真不想與曹魏開戰。他在遣將拒魏的同時,再次卑辭上書,求自改厲,主動求和,繼續玩弄假言手法,並以此作為前時曹丕為他抄作詩文的回應。

書信很快傳至曹丕手中,展開一睹,不由為孫權的情辭之深摯典麗所讚歎,前大部分是自我痛責,末尾寫道:“……若罪在難除,必不見置,當奉還土地民人,乞寄命交州,以終餘年。”

曹丕看後,已知孫權仍在玩戲弄手法,當下濡筆伸紙,文不加點,草就三百字覆函。

文分三意,先是贊孫權事功:“君生於擾攘之際,本有縱橫之志,降身奉國,以享茲祚。自君策名已來,貢獻盈路。討(劉)備之功,國朝仰成。”

然後責孫權所為,引起朝臣疑慮,即曰“三公上君過失,皆有本末。朕以不明,雖有曾母投杼之疑,猶冀言者不信,以為國福。故先遣使者犒勞,又遣尚書、侍中踐修前言,以定任子。君遂設辭,不欲使進,議者怪之。又前都尉浩周勸君遣子,乃實朝臣交謀,以此卜君,君果有辭。”

最後再次強調,如欲釋疑,必遣質曰:“今省上事,款誠深至,心用慨然,悽愴動容。即日下詔,敕諸軍但深溝高壘,不得妄進。若君必效忠節,以解釋疑議,孫登身朝到,夕召兵還。此言之誠,有舅大江。”

孫權閱後,擲信於案,自知與曹魏和平無望,自言道:“曹子恆(曹丕字),孤要與爾分庭抗禮也。”吳魏終只能兵戎相見。

隨後孫權表現出強硬之勢,吳不再奉曹魏為正朔,不用曹魏年號,改用自己的年號“黃武”,正式按朝廷式樣置百官。

眾臣一片呼聲,張昭成為丞相。然孫權考慮再三,張昭過於剛直,常與孫權在眾臣前頗有爭執,從而詭稱,丞相責任繁重,不忍心給老臣擔子太重,故不立相,而立孫邵為丞相。孫邵非孫權宗族,字長緒,北海人,曾為北海相孔融的功曹,後跟劉繇到江東,劉繇死後,附孫權,被授廬江太守,繼為車騎將軍,成為孫權的近臣。

曹丕聞改年號,不由大怒,親來宛城督戰。

這所謂:劉備率兵來攻吳,不知陸遜深和淺。曹孫盟約終不成,只能兵戎再相見。

評:陸遜慎重,乘隙火攻蜀軍,大破劉備。劉備輕敵,致使輸給陸遜,敗逃西歸。孫權不聽曹丕言,再攻劉備,以防曹魏南下來攻。質子一事終使吳魏盟破裂,曹丕親率軍攻吳。孫權只得率兵抵禦。三國之中,各國利害相悖,一國之動,則影響其他二國。二國之抗,而第三國則是關鍵,然三國之中,曹魏終弱強於吳、蜀,這是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