秭歸豪族文布、鄧凱等夷兵數千人,聲援蜀軍。陸遜復遣部謝旌討伐,又大破文布、鄧凱。文布、鄧凱只得脫走,隨後,蜀又以文布、鄧凱為將,繼續抵抗。陸遜令人誘之,文布率眾向降。而此時孟達固守竹山還末被破,有脅於吳。陸遜破獲秭歸、枝江、夷道後,屯夷陵,守峽口以備蜀軍。

至此,孫權除曹操所控南陽以及江夏、上庸等部分地外,荊州諸郡已全部置於麾下。因而孫權又加封陸遜為右將軍、鎮西將軍,進封婁侯。

關羽尚不知,後路已斷,只想那樊城幾垂得,怎肯放棄?仍想力攻城。

忽由徐晃統兵殺來,關羽與徐晃本系故交,當即拍馬往迎,既與徐晃見面,各在馬上寒暄數語,徐晃突然回顧將卒道:“誰能取得雲長首級,當重賞千金。”

關羽驚訝道:“公明(徐晃字)。何驟出此言?”

徐晃朗聲答道:“晃為國家大事,怎敢因私廢公?況素知雲長效忠劉備,今南郡、公安已被吳將呂蒙襲入,雲長且進退無路,不死將何待呢?”即揮兵齊進。

關羽亦引軍抵敵,約有幾個回合,關羽部下都繫念江陵,並皆潰退。任你力敵萬人的關雲長,也只好且戰且走。

徐晃聲東擊西,大破關羽。這使關羽軍投沔水溺死者甚多,自此關羽軍由優勢轉劣勢。

不料樊城裡面的曹仁,又復衝出,與徐晃合兵夾攻,關羽兵大亂,引將士急奔襄陽。就是偃城四冢的屯兵,已由徐晃射入軍書,說明荊州失守,紛紛記念家室,相率奔還。

樊城之圍得解,曹軍見關羽兵撤退,並沒有追擊,只是讓孫權與關羽二敗俱傷,從中魚利,且以此間孫劉盟,使他們勢不兩立。

關羽退至淝口,尚疑徐晃搖惑軍心,下令駐營,探聽荊州訊息。偏接偵騎回報,果然糜芳、傅士仁,挾嫌降吳,荊州盡失,仍知曹操所射孫權降曹之書,並非是詐,徐晃所言非虛,頓致悔恨交併,箭瘡復裂。急切無從設法,勉依將吏計議,使人致書呂蒙,責他背盟奪地。

使者至江陵,呂蒙厚待使者,且使者在城中四處走動,家家致問,問及所以,皆說優待。使者還報,謂所有關公全眷,及從軍將士諸家屬,無不周恤,秋毫無犯,由呂蒙格外優待,惟言荊州本是吳地,所以收還。

關羽吏士聞知家屬得到優待,均與吳毫無鬥心。而關羽卻恨上加恨,奮髯張目道:“好奸賊!我雖死尚不饒汝!”遂遣使至劉封、孟達處乞援,同時引兵渡江,再欲奪還已失荊州郡地。

關羽行至半途,正值呂蒙、陸遜,分兵邀擊,把關羽軍困在垓心,經關羽奮力殺出,部眾多被吳軍下之荊州士兵,招誘回去。

關羽自知孤軍窮困,只得單剩數百騎親從將吏,走保麥城。再使人催召劉封、孟達,兩人竟不奉關羽命,託言山郡初附,未便出師。眼見得這位關公,勢窮援絕,沒奈何棄去麥城,夜出西奔,隨身只有子關平及周倉、馬良等十餘人,徑往湖北宜昌撤退,

關羽行至臨沮,伏兵驟發,吳將朱然、潘璋,左右殺出,周倉等迎戰而死。關羽箭傷復發,不能再戰,奪路急走。前面山徑叢雜,夜色昏蒙,一腳踏空,跌入陷坑,潘璋部下馬忠,領兵追至,竟將關公父子一起擒住。

吳王孫權,聞報荊州得手,當然高興。為便於督戰議事,孫權將治所都邑由建業遷至公安,令丹陽郡治移於建業,將本屯柴桑的平南將軍呂範改拜為建威將軍,封宛陵侯,領丹陽太守,治建業,使他鎮守建業,此後又遂將建業縣級升為郡級。

孫權為表對劉備取蜀之不認可,對被劉備廢逐安置在公安的劉璋再表為益州牧,駐秭歸。

孫權隨後率軍至江陵,劉備所委任的荊州官將領,全部歸降。只有從人事官(治中從事)武陵郡人潘濬,聲稱有病不肯晉見。孫權派人將他用床抬來,潘濬把臉伏在床蓆上,不肯抬頭,流淚涕泣,悲哀嗚咽不已。

孫權稱呼他字名(承明),安慰解釋,辭意懇切,命左右親近用手帕為他擦淚。潘濬這才起身,下床拜謝,孫權任他為治中,荊州軍事,皆諮詢於他。

孫權已與曹操接盟,故對降關羽曹將於禁等格外開懷。

一日,孫權與于禁騎馬並行,忽一人上前拉住于禁馬,大罵道:“你不是個降虜,怎敢與我家主人並排騎馬?”隨後就掄起鞭就打。

孫權見此人便是虞翻,立刻呵止之。

孫權因虞翻不予他臉面,使于禁受鞭,怏怏不樂入殿。忽聞外呼萬歲,孫權不知所事,出殿觀望,就見關羽父子被押至。

孫權雖恨關羽,但鑑於關羽忠勇,欲勸降,而關羽卻誓不從,遂殺關羽父子。關羽時年六十一歲。

是歲雖是大役,孫權為使荊州更加穩定,令盡除荊州民租稅,荊州民皆歡。

孫權以為得取荊州全賴將士努力,因而大犒賞軍士。任呂蒙湖北江陵太守,封公安侯,賜線一億,黃金五百。呂蒙辭金錢,孫權不許。

孫權置酒稱慶,並釋出魏將於禁,令共列席,樂聲放出,于禁聽到奏東不由引起思鄉而哭,虞翻見此便道:“哭什麼?你以為裝可憐,就能免除一死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