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荊州攻下關羽死 魏吳連和劉備怒(第1/3頁)
章節報錯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孫權與呂蒙設謀襲取關羽,與親近大臣商量,大多數人都說不行,孫權以此事問吳範,吳範說:“能行。”
陸遜出任後,更加奉承關羽,寫信給關羽道:“前承觀釁而動,以律行師,小舉大克,一何巍巍!于禁等見獲,遐邇欣嘆,以為將軍之勳,足以長世。雖昔晉文城濮之師,淮陰拔趙之略,蔑以尚茲。”
意即此前將軍您觀察曹軍的破綻而行動,以軍事紀律指揮部隊,小動刀兵就取得了巨大的勝利,功勞是何等巍然不凡啊!魏將於禁等被擒獲,遠近的人都喜悅讚歎,認這將軍您的功勳足以長留世間,即使是從前的晉文公的城濮大捷,韓信擊敗趙國大軍的謀略,都不能超過您了。
陸遜顯得備極謙恭,言甘者心必苦,將關羽大讚揚了一番,且自稱“書生疏遲,添所不堪,喜鄰威德,樂自傾盡,雖未合策,猶可懷也,倘明注仰,有以察之。”
意即我是一介無能書生,無奈承擔了難以承擔的重任,殷切希望關羽前輩,今後多多關照。
心高氣傲的關羽閱信,竟為所欺,自覺呂蒙走後,竟來了一個如此不濟事的後生,輕蔑之餘,大可放心。陸遜有謙下自託之意,意大安,無復所嫌,便不加後防,且調江陵兵,合攻樊城,此為江陵弱兵之策。
陸遜將所得情況,遂告孫權。孫權正為取荊州之計,欲穩住曹操,恰由曹使到來,道出來意,孫權當然從之,並復書曹操,願討關羽向魏效力,使使回報。
曹使回魏,報書曹操,曹操閱後,得知聯吳已成。然而是否將孫權之“請以討羽自效”之息,傳於關羽,曹操召群臣議論,群臣皆以為既是聯盟,就須保密。
惟獨董昭探知曹操心意,卻道:“軍事崇尚權變,期於合宜。宜應孫權之密,而內洩露之。關羽聞孫權欲後攻,若還想自護,圍則必速解,我方便獲其利。這可使二賊相對銜持,坐待其弊。如秘而不露,使孫權得志,非是上計。這又圍中將吏不知有救,計糧怖懼,倘有他意,為難不小,由此洩露更為有利。再說關羽為人強梁,自恃二城守固,必不速退。”
曹操就按董昭之意,表面答應為孫權保密,實則故意將其訊息洩露給關羽。
是時曹操將徐晃,已出援曹仁,屯兵陽陵坡,令人將孫權降書原件射進關羽軍部。果如董昭所料,曹仁等守將聞之,志氣百倍。
而關羽收到孫權降書,認為曹操有詐,不可信。關羽志在討曹,怎肯中止?如釋之而去,則前功盡棄,於是仍令攻城不止。
且因天晴水退,樊城仍未能克,越覺焦灼,營中兵士日眾,糧食不繼。關羽屢向糜芳、傅士仁催索,未見時至。禁不住大怒道:“他二人敢慢我軍令,他日回軍,定當盡法懲治。”遂行文再催,反至杳無影響。
又因於禁等好幾萬人降關羽,軍糧更為吃緊。關羽為籌軍糧,不得已,越過湘江界線,竟到吳境內搶奪吳米,聊濟軍需,這為吳攻關羽落下話柄。
曹操又給徐晃派去殷署、朱蓋等十二營,乘關羽孫權後攻之息,關羽處於狐疑之機發起攻勢。
卻說孫權聞關羽軍擅自越界搶糧,可以以此藉口出兵。他洞察時局,備事已齊,乘關羽攻樊城不利之機,令左護軍、虎威將軍呂蒙兵出尋陽,直搗關羽老巢江陵,並以徵虜將軍孫皎後繼接應。
呂蒙接令,暗自將戰船裝飾成商船,使兵裝成白衣商人,搖櫓過江,且把精銳兵藏於船倉內,日夜兼行。
關羽江邊所置營寨哨所皆以為商船,沒有防備,船所到到到處,均被收縛降服,掩至江陵。
到了江陵境內,關羽兵並沒發覺“商船”上穿白衣之人是吳軍精銳。當公安守將傅士仁發現吳軍時,吳軍已兵臨界城下。
呂蒙就以越界搶米為由,向關羽軍宣戰。呂蒙即令兵圍攻城,並派江東名士虞翻送給傅士仁信,讓他勸降。
傅士仁先前因供應糧草事,已被關羽訓斥,也不知以後怎麼懲罰於他。現又見到公安已被呂蒙的吳軍所圍,知大勢所趨,再加虞翻相勸,便開城投降。
奪得公安後,呂蒙又率軍來到南郡。南郡守將糜芳,他與哥哥麋竺一起投奔劉備,且將其妹嫁給了劉備,因此,他對劉備可為忠心,率兵決心死守南郡。但聞公安糜芳見傅士仁已降,相助無望,且力不敵吳軍,考慮再三,最後還是獻了江陵,投降了呂蒙。
至此,呂蒙到江西瑞昌,掃清了關羽所置所有江邊屯侯,使江陵,南郡、公安等地全為呂蒙奪取。
呂蒙入據城,盡得關羽及將士家屬,對其進行安撫,且下令軍中不得干擾城裡百姓人家,違者斬。
呂蒙之堂弟拿了城中百姓的一個鬥,以笠蓋鎧甲,違反軍令。呂蒙聞之,揮淚斬其首,軍威速震,沒人再敢擾城中百姓。且旦暮呂蒙使親近人存恤耆老,問所不足。
呂蒙得知被關羽所俘魏將於禁等人,皆被關押城中,也令全放出,且以客待之。所得有關關羽金寶,皆封之,以待孫權處置,至此所佔城皆復安。
就在呂蒙在攻克公安、江陵等地的同時,孫權又令西將軍陸遜取宜都,屯夷陵,守西陵峽口,斷關羽逃竄之路。
陸遜接令,來攻宜都,宜都太守樊友聞訊,竟棄郡而逃,諸城長吏及蠻夷長皆降於陸遜。孫權以陸遜領宜都太守,拜撫遠將軍,封華亭侯,並令其繼續西上。
陸遜受令再次西進,遣將軍李異、謝旌等率三千人,斷絕險要。先攻蜀將詹安、陳風,又攻蜀置房陵太守鄧輔、南鄉太守郭睦,十堰太守樊友,均大破之。樊友、鄧輔、郭睦等人只得敗走,迴歸劉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