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歆聽了,也無懼色,只因曹後是魏王丕妹,不得不略顧面目,權將天命人事的套話,敷衍數語。若非曹丕之妹,又要動手拖發了。曹後全然不採,華歆等不得已暫退。

越日聞曹丕已將到許,又會合群臣,力請獻帝出殿,獻帝被逼不過,勉強出來。華歆等已草就禪詔,硬迫獻帝頒行,獻帝含糊答應,當即遣御史大夫張音,齎詔送曹丕。

曹丕行至曲蠡,接詔展閱,知獻帝已許禪讓,心下甚喜,但形式上未便遽受,不得不上表推辭,即遣張音返報。

華歆等忙馳書勸進,且脅獻帝交出璽綬,獻帝流涕道:“璽綬由皇后收藏,不在朕身。”

華歆等因再向曹後求璽,曹後仍然不與,乃轉報曹丕,曹丕竟遣曹洪、曹休兩族人,引兵入宮,劫取璽綬。

曹後料不能堅持,將璽綬擲抵軒下,且泣且語道:“天不祚爾!”曹洪得璽,未便親交曹丕,再由華歆等續繕詔書,仍使張音持璽獻曹丕。

更可恨的,是硬要帝女二人,充作魏嬪,一齊獻去。好算是善法《堯典》。曹丕在曲蠡待詔,見張音奉璽到來,並有嬌嬌滴滴的兩帝女,隨璽同至,真是喜氣重重,大快所望。

曹丕得此詔,即欲老實接受,還是太尉賈詡等,叫他再還璽綬。不乃將帝女二人留住,先行受用。曹丕妹為帝后,則帝女應為曹丕甥,曹丕可謂善效楚成王了。再使張音將璽奉還。

至第三次下詔,內有天不可違,眾不可拒,重華不逆堯命,大禹不辭舜位等語,仍由張音齎璽奉曹丕,曹丕不復再讓。命在繁陽亭,築受禪壇,擇於十月庚午,代漢登基。

公卿列侯,及大小將吏,屆期至壇下候駕等候。片時由侍從擁著魏王,乘輿到了壇前,由曹丕徐徐下車,升壇受璽,南面稱尊。

文武百官,拜倒壇下,齊稱萬歲。即位禮成,曹丕下壇祭告天地,望燎乃返。

曹丕顧語群臣道:“舜禹受禪,我今方知道了!”遂馳入許都,改延康元年為黃初元年,國號魏,廢獻帝為山陽公,曹後為山陽公夫人,勒令出宮就封。惟仍得用漢天子禮樂,算做另眼看待。追尊父曹操為武皇帝,廟號太祖,稱母卞氏為皇太后。改號相國為司徒,御史大夫為司空,餘官亦多易舊名。就是郡國縣邑,亦陸續改稱,許縣變作許昌縣,算是魏國首都。又在洛陽大營宮室,作為陪都。

曹丕聽從擁曹派士族陳群的建議,明令規定九品官人法,各州設大中正官,各郡縣設小中正官,評品本州本郡本縣士人的等第。做大小中正官的人是高階士族和一些中級士族,他們薦做官人,自然也是高、中級士族。微賤人被排擯不能入品,低階士族只能列在下品。曹丕和高、中級士族進行了交換,從此不再擁有漢派。

這訊息傳入蜀中,只言曹丕篡漢,未及漢帝下落,有的謂漢帝已經遇害。漢中王劉備,即為發喪成服,遙諡獻帝為孝愍皇帝,蜀中一班將佐,遂勸劉備紹承漢統,即日正位,劉備不從所請。將佐等又援引讖諱,摭拾嘉符,再三慫恿,仍未見從。

會由劉封奔還成都,謂孟達、申耽,並皆叛去,反引魏兵襲劉封,劉封寡不敵眾,只好奔回。劉備怒叱道:“汝知荊州危急,並不往救,今反敢來見我麼?”

劉封答說道:“孟達從中撓阻,孤身不能赴援,所以中止。”

劉備不待說畢,即喝聲道:“我聞汝與孟達不和,故孟達敢阻撓,汝當思食人祿,忠人事,怎得復聽孟達言?我若貸汝,如何服人?”

劉封跪伏求饒,適諸葛亮在側,劉備顧語道:“劉封罪當誅否?”

諸葛亮答稱憑王裁奪四字,劉備乃賜劉封自盡。劉封臨死自嘆道:“我悔不聽孟子度言!”子度就是孟達字,這語傳入劉備耳,才知孟達降魏後,曾有書招劉封,劉封毀書斬使,致為所逐,劉備不免生悔,懊悵了好幾天。

劉封本姓寇,為長沙劉氏外甥,劉備至荊州時,尚未生劉禪,因留劉封為養子。劉封頗有力,隨諸葛亮入益州,轉戰有功,乃得受職副中郎將。諸葛亮慮劉封剛暴,後終難制,故不為請免,聽令加誅。劉封之罪固不免於死。孟達降魏,丟掉荊州北三郡,從而失去了可派另部自漢江而下,進逼武昌之態勢。

轉瞬月餘,諸葛亮與許靖等,會銜上箋,申請正位。劉備覽箋,尚欲固辭,再經諸葛亮等,進陳興滅繼絕的大義,乃準如所請。惟幕臣費詩勸劉備暫緩稱帝,卻被貶職,遠放邊荒。令博士許慈,議郎孟光,訂定禮儀,就在成都武擔山南,築壇登位,並昭告天地,自謂修漢社稷,嗣武二祖(劉邦、劉秀),龔行於罰,以漢家正統自居。

劉備祝告既畢,受百僚朝賀,頒詔大赦,改元章武,仍稱漢帝。史家號為蜀漢,稱劉備為先主。劉先主既已正位,進諸葛亮為丞相,許靖為司徒,置百官,立宗廟,祫祭高祖以下諸世系。立夫人吳氏為皇后,子劉禪為皇太子。

典制粗定,便欲興師東下,討吳雪恥。翊軍將軍趙雲諫道:“國賊曹操,並非孫權,陛下不應置魏先吳。曹操雖死,子曹丕篡位,陛下宜出圖關中,扼住河渭上流,聲討逆賊。臣料關東義士,必將裹糧策馬,歡迎王師。待魏既討滅,吳亦可不勞而服了。”

劉備終不肯從。諸葛亮鑑於哥哥為孫吳大臣,不好公開反對伐吳,只得聯名奏阻,劉備稍有回意。

忽有一大將,踉蹌趨入,拜伏劉備座前,抱足大哭。劉備瞧著,乃是車騎將軍張飛,張飛已由右將軍升任車騎將軍。不由的潸然淚下。張飛且哭且語道:“桃園盟誓,陛下奈何遽忘,不為二兄報仇。”

劉備答道:“朕早欲討吳,百官謂先宜討魏,是以稽遲。”

張飛急說道:“陛下不去,臣願自往。”

劉備深知關羽善待卒伍而驕於士大夫,張飛愛敬君子而不恤小人,就道:“朕怎忍令卿獨去?卿可速回閬州,起兵來會。惟有一語相誡,幸勿嗜酒,遷怒部下。如已加鞭撻,不得再令在左右側,至要至囑!願卿勿忘!”張飛奉命即去。

劉備先前與曹操爭奪關中,取得大勝,使曹操回長安,居有了關中,躊躇滿志。由此對東伐東吳信心百倍。先主乃決計興師,無論何人進諫,統皆拒絕。諸葛亮不能再堅持,劉備留他輔太子劉禪,居守成都。

蜀軍未熟練,尤其水兵沒練,劉備輕率率諸軍東下。是時黃忠已歿,馬超出鎮涼州,只有趙雲,是老成宿將,劉備因他諫阻東征,不使前驅,但令他督運軍糧,作為後應。

劉備所率兵四萬餘人,以將軍吳班、馮習為左右領軍,張南為前部,趙融、廖淳、傅肜各為別督,杜路、劉寧等各以所部隨領軍吳班及將軍陳式等東征。尚書令劉巴,偏將軍黃權,侍中馬良、太常賴恭,光祿勳黃柱,少府王謀,大鴻臚何宗,太中大夫宗瑋,從事祭酒程畿,從事五甫、李朝等亦隨軍出征,毅然出都。

益州從事秦宓,叩馬力諫,面陳天時不利,違天行師,恐防有失。說得劉備怒從心起,竟將秦宓下獄羈囚,俟回師時再行定罪,遂麾兵東下,直指秭歸。由此可見,劉備既要置兵漢中以防魏側擊,不能全力攻吳,又缺良將,東征勝負難料。

這正是:劉備失關羽,尤如失膀臂。

曾是兄弟情,豈可不復仇?

評:曹丕威逼獻帝禪位,以魏代漢,應曹操在世之言。而劉備則以劉氏漢家正統自居,在蜀稱帝,以此續漢。既是繼漢,就以伐魏立漢為己任。然劉備卻不聽眾臣勸阻,以報關羽之仇伐吳,其理已失,本末倒置,敗跡已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