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玄之進零陵城與郝普相見,威脅道:“今吾士卒精銳,人思致命,至尊(指孫權)遣兵,相繼於道。今子太以旦夕之命,待不可望之救,猶牛蹄中魚,冀賴江漢,其不可恃亦明矣。若子太以一士卒之心,保孤城之守,尚能稽延旦夕,以待所歸者,可也?今吾計力度慮,而以攻此,曾不移日,而城必破,城破之後,身死何益於事,而令百歲老母,戴白受誅,豈不痛哉?度此家(指郝普)不得外問,謂援可恃,故至於此耳。君可見之,為陳禍福。”

郝普聽後而懼,同意屆降。呂蒙迎執郝普手,令軍進城。

一切完備,呂蒙將孫權命他“急還助肅”之信遞郝普瞧,郝普這才知劉備已在公安,關羽兵屯益陽,形勢頗對自有利,但為時已晚。而呂蒙因計謀得逞,拍手大笑。

郝普降,呂蒙盡得三郡將守,引軍還。與孫皎、潘璋並魯肅兵並進,拒關羽於益陽。

魯肅深知借荊州與劉備計出於已,以致於此,病痾稍愈,各駐兵馬百步上,邀關羽單刀相會,面述孫權命,請關羽把荊州繳還。

諸將疑恐有變,議不可往,然魯肅道:“今日之事,宜相開譬,劉備負國,是非未決,關羽亦何重幹命(違反命令)!”盡不顧生死,單刀赴會。

魯肅與關羽相會,魯肅首先責備關羽道:“國家(指孫權)區區本以土地借卿家者。今已得益州,既無奉還之意,但求三郡,又不從命。”

關羽勃然道:“烏林一役,赤壁在江南,烏林在江北,故不妨互言。左將軍身在行間,戮力破敵,難道獨無一塊土相酬,乃尚來索地麼?”

魯肅亦正色道:“前與劉豫州相遇長坂,豫州為曹操軍所敗,計窮力竭,將圖遠竄,當由肅轉報吾主,特加矜愍,不愛土地兵甲,力卻曹軍。又因劉豫州無地可容,權借荊州,今劉豫州既已得蜀,仍將荊州佔住,背德失好,恐難免天下恥笑。肅聞貪而棄義,必為禍階,今君身當重任,奈何不以義相輔,反欲以力相爭,有傷和氣呢?”

兩人所說,俱非無理。關羽尚未及答,旁有為關羽握刀的隨將,叫做周倉,瞋目大呼道:“天下土地,惟德所與,難道必歸汝東吳麼?”

魯肅厲聲呵之,辭色甚切,關羽佯操刀叱周倉道:“這是國家大事,汝有何知?乃亦來多言,可速出去,”

周倉已會意,立即出外,駕舟來迎關羽。關羽即與魯肅告別,說是當轉達左將軍,從長商議,語畢即行。

孫劉軍相持,未戰,會聞曹操已入漢中,劉備懼失益州,拒曹仍是當務之急,即遣使求和。孫權令諸葛瑾報出,更尋盟好。

劉備分出荊州,就湘水為界,自長沙、江夏、桂陽以東屬吳;自南郡、零陵、武陵以西,仍為劉備有,孫權亦允議。再使諸葛瑾與劉備訂約,始得息爭,孫權隨即放回郝普等所俘之人。

此事不久,魯肅竟於建安二十二年病歿,孫權親自臨喪,賻贈甚厚,魯肅臨終遺言道:“帝王之起,都有很多困難,關羽不足忌。”孫權聽後,很是悲痛。

荊州人士,俱為魯肅之死嘆息。就連劉備、諸葛亮亦為發哀,特派治喪使者馬良持諸葛亮信來吊,馬良吊後回,即留駐荊州作關羽的副官。

魯肅病死後,孫權想由嚴畯接替了他,督兵萬人,鎮據陸口。嚴畯前後固辭,痛敘自己素為書生,不閒軍事,非才而據,咎悔必至。孫權仍拜虎威將軍呂蒙為帥代替魯肅,任為吳左護軍。

卻說曹操見孫劉紛爭,起兵西征,命夏侯淵、張郃為先鋒,自率諸將為後應,往圖漢中。

張魯聞報,忙與弟張衛商議,張魯謂操兵勢大,不如出降。獨張衛以為漢中險阻,可以拒曹操,遂號召兵馬,據守陽平關。

陽平關在叢山峻嶺中,卻是天然險要,居然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形勢。

曹操連攻旬月,竟不能下,欲引兵退歸。西曹掾郭諶入帳諫阻,略言:“張魯兄弟同守異心,必有內變,不如緩待時機,總可得志。”

曹操隨即想出一計,揚言退軍,拔寨齊起。

張衛聞得曹操兵引回,即出關追擊,哪知行至半途,突有野鹿數千頭,掩入張衛軍,張衛軍自相驚潰,陣勢遂亂。不意曹操將後軍變做前軍,蜂擁殺來,張衛如何抵擋?當即奔回。

曹操兵復乘勝進逼,四面圍攻,守兵已無鬥志,紛紛遁去,張衛亦只好夜走,與張魯竄入巴中。

張魯臨行時,左右請盡毀倉庫,免為敵資,魯獨慨然道:“我本欲歸命國家,只苦意不得達,今不得已出奔巴中,倉廩府庫,應歸國有,奈何毀去?”當下一律封藏,方才西走。

曹操既入陽平關,一路無阻,直抵南鄭,見張魯封庫自去,料有降意,便遣人慰諭張魯,叫他前來投誠,不失侯封。

張魯復書願降,曹操便派吏往迎,待以客禮,拜張魯為鎮南將軍,封閬中侯。張魯五子及部將閻圃等,亦各得封爵,還有馬超遺將龐德,也降曹操受封。曹操乃令張魯就國,留夏侯淵、張郃,同守漢中,即日下令班師。

主簿司馬懿獻議道:“劉備以詐力虜劉璋,蜀人尚未歸心,今公已得漢中,益州必然震動,若乘勝進攻,定致瓦解,聖人不能違時,亦不應失時哩。”

曹操笑答道:“人生苦不知足,既得隴,還望蜀麼?”遂不聽司馬懿言,起行還鄴。

曹操還鄴,置旄頭(旄旗用犛牛尾裝飾),宮殿設鍾虡(音ju,懸掛編馨、編鐘的木架。)皆天子待遇。後又承製封拜諸侯守相,剝奪了皇帝形式上任命郡守、國相的權力。為拉攏更多的人,始置名號侯至五大夫,與舊列侯、關內侯凡六等,以賞軍功。

再說曹操家事,先是曹操妻丁氏無出,妾劉氏生子昂,殉難宛城。曹操復納娼女卞氏,生子曹丕、曹彰、曹植、曹熊,遂得專寵。曹操本來不知禮義,竟以妾為妻,廢黜丁氏,進卞氏為繼室。

曹植性機警,才又敏贍,嘗作《銅雀臺賦》援筆立就,彬彬可觀,曹操獨加寵愛,欲立曹植為嗣子。問及賈詡,賈詡默然不答,曹操再三詰問,賈詡始微笑道:“適有所思,思袁本初、劉景升父子呢!”一語足矣。曹操大笑而止。

已而丁儀、楊修等,復屢譽曹植才,勸曹操立嗣,曹操又覺動疑,密書問及百官,尚書崔琰獨露板作答道:“春秋大義,立子以長,五官將指曹丕。仁孝聰明,宜承正統,琰願誓死守道,不敢違經。”曹操得書後,未免嘆息。且因曹植為崔琰侄婿,不私所親,曹操更加推重。

崔琰嘗薦舉鉅鹿人楊訓,闢為丞相屬掾。至曹操自漢中引歸,群吏複議進曹操為王,楊訓更發表稱頌,備極阿諛,崔琰覽表不悅,即貽書責楊訓道:“省表事佳耳,時乎時乎!會當有變!”曹操竟令左右入白獻帝,取得詔命,晉爵魏王。

曹操進魏王,他之所以沒毀漢自立,是因怕給孫權、劉備以口舌。曹操既已為王,在客觀上無異於承認了劉備和孫權割據政權的合法性,將自己同他們置於同等的地位。

這正是:曹操不從司馬言,既得隴來不望蜀。

留得蜀漢山河在,同是漢廷朝中王。

評:孫權取皖城,曹操暴怒,率兵南下攻吳,此仍是義氣用事,結果無功而反。劉備入蜀,竟不欲歸借吳荊州,促使孫權強行奪得。劉備聞訊返回荊州,孫劉之戰一觸及發,恰曹操西取漢中,劉備權衡利弊,迫使與孫權和談,從中劃定吳蜀界線。三國分立,一國動,而影響另二國,利勢必然。